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经营报

十年奋进 绘就现代化人民城市新蓝图

日期:07-28
字号:
版面:第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本期专题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为主题,从不同侧面展现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实现路径提供一些观察视角,以期在中国城市发展迈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崭新阶段中,贡献更多媒体智慧。

    现代化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历史基因上生长出新功能。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也需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与融合中寻找新的平衡点。作为福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三坊七巷在城市更新中坚持“守正创新”,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实践样本。

    三坊七巷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扇雕花门窗,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从林则徐、严复到冰心、林觉民,三坊七巷孕育了上百位文化名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更多人前来探寻历史、感受文化,为福州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新时代浪潮中,三坊七巷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从“保下来”到“活起来”的华丽转身。2012年三坊七巷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3年入选“城市好街”和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如今的三坊七巷,已经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更是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商业消费为一体的城市会客厅。三坊七巷的实践掀开了中国城市发展宏大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当现代化人民城市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为新目标时,中国城市发展的内涵也开始向更深层次拓展。

    以人为本:现代化人民城市根本特征

    现代化城市是让历史文化成为“发展的加分项”,三坊七巷的实践证明了以文化为基础,以科技作驱动,以人民为根本,才能构建既“守得住乡愁”又“跟得上时代”的现代化城市样本。

    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三坊七巷内许多古厝因年久失修、违章搭建而破败不堪,部分区域甚至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1991年3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明确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此后,福州市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遵循“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修复理念,对三坊七巷进行了细致的保护修缮工作。

    今年暑假,和家人一起游览三坊七巷的游客李先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看了很多古建筑,印象最深的还是林觉民故居,推开故居的木门,用手触摸新补的木构件,触感和旧料相差无几,可见修缮工作之细、之深。“参观的时候,导游介绍说这些修缮用的木料都是从闽北山区专门找来的同批次杉木,要实现修旧如旧的效果,修缮师傅还需要对木料的木纹走向进行匹配。”李先生说。

    老街区的现代化,是让空间既留得住乡愁,又装得下新生活。在林觉民故居,除了修旧如旧的工艺,现场还用AR技术复原了百年前的生活场景;地下管网改造让古厝用上了智能家居,空中电线入地还原了天际线的古朴,外围立体停车场解决了停车难题。这些“看不见的现代化”,让历史街区融入了现代城市。

    然而,一座城市的现代化,终究要体现在人的幸福感上。从居民议事会参与业态规划,到游客与居民共用一张八仙桌吃饭,当外地创客与本地手艺人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三坊七巷便不再是单纯的景区,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共同体”。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其核心在于强调城市建设和治理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其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依靠谁、城市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人民性,更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城市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作为超大城市,广州将人民需求融入城市基因,成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另一个生动实践。记者从广州市住建部门获悉,在住房保障方面,作为全国首个推出配售型保障房的一线城市,广州构建起覆盖户籍家庭、新市民、青年人才的住房保障网。

    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广州完成1174处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建设的172条彩虹通学路覆盖90%学区。

    安永大中华区政府与基础设施事业部主管合伙人兼安永北京主管合伙人杨淑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城市竞争已经进入新赛道,更多是综合实力的比拼,这要求治理更精细、更人性化。

    “中国城市这十年的变化,是在破解一个世界性难题:怎么让城市既现代又有特色,既发达又宜居。现在看,我们确实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未来的中国城市,可能会成为让世界羡慕的新样板——既有新加坡的整洁高效,又有巴黎的文化底蕴,还像纽约一样充满创新活力。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发展中的生动实践。”杨淑娟说。

    六大发展目标: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径是以创新驱动引领,内涵式发展,坚守历史耐心与安全底线,城乡统筹融合,面向人民为中心,集生态—治理—文化—科技于一体的综合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组长邹琳华总结。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彼时,会议强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着重解决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突出矛盾,以推动大规模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任务。

    十年后,当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时,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向“稳定发展期”转变,城市发展重心也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9.4亿人在城镇安居乐业。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城市发展理念、方式、动力、重心和方法的转变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重点提出“五个注重”: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研究员吴进辉认为,会议提出的“五个注重”原则,是适应新时代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的方法论。

    在回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后,今年会议提出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发展目标。明确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杨淑娟告诉记者,中国城镇化这十年,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与“宜居”的协同推进,推动城市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研机构与产业深度融合。比如,深圳南山“机器人谷”呈现出高密度创新,企业间形成“上午研发、下午测试、晚上迭代”的协同效应,这展现出“创新之城”的强大动能。

    作为宜居城市,北京出台《北京市平原多点地区“好房子”规划管理相关技术要点(试行)》,鼓励按需设置封闭或开敞阳台、设置架空层和风雨连廊等,建设更多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提升居民居住体验。当居住理念从“有房住”升级为“住得好”,打造15分钟生活圈也成为普遍追求。

    此外,“美丽”与“韧性”的统筹建设,让生态价值转化机制逐步完善,历史文脉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以西安为例,近年来西安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对古城墙、大雁塔等历史文化遗迹进行精心保护,同时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了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如大唐不夜城,展现出独特的城市文明风貌,传承了城市的历史文脉。

    在杨淑娟看来,六大发展目标中,“文明”与“智慧”的融合发展,体现了城市治理既注重技术赋能,更强调人文关怀的原则,对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工作来说,数字技术应用始终要以提升居民获得感为落脚点。

    七大任务蓝图: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

    面向未来,会议系统部署了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勾勒出了具体行动路径。其中,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作为七个重点任务被放在首位,这说明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的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协同性的制度设计和空间布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通过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吸引人口在城市间流动,进而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有助于缓解特大城市住房压力。

    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世界级城市群已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其中,京津冀城市群通过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链在津冀重组;深圳都市圈谋划7个跨区域产业组团,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协同发展。

    在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方面,城市作为高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空间,通过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强化科技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有望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在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上,城市更新作为会议重点内容被提及。今年以来,政策持续推动城市更新,聚焦于存量改造,3月全国两会期间,“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也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资金支持方面,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门设立800亿元城市更新专项,在已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项目的基础上,扩围支持城市危旧住房、老旧街区转型提质等工程。

    邹琳华解释,“优化城市体系”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奠定空间与功能基础,支撑“创新”“宜居”等目标;“创新城市”激发城市发展新动力;“宜居”“绿色低碳美丽”“韧性”“文明”“智慧”构成高质量城市的具体体现;“智慧”是各目标实现的技术与治理支撑,贯穿于其他建设目标中。

    在七大任务实施路径上,杨淑娟建议,一方面要坚持系统思维,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多目标协同推进;另一方面要注重因地制宜,大城市重点提升创新能级,中小城市突出特色发展。“同时还要创新推进机制,建立可量化考核体系,平衡各方利益诉求。通过这七大任务的实施,我们将打造出安全韧性、创新活力、文化魅力兼具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这不仅关乎城市竞争力,更直接决定着亿万市民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