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经营报

面对全球“技工荒”德国双元制的破局之道

日期:06-03
字号:
版面:第3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随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各类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发展,制造业本身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短缺尤其是“技工荒”问题愈发凸显。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在2025年的人才缺口将高达3000万,特别是高级技工,一直非常紧缺。不仅是中国,全球的制造业都在面临“技工荒”的问题。但作为全球制造业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多年来,“双元制”培养体系是德国经济成功的基石之一,而MarkusClement就是“双元制”培训项目的优秀代表。

    作为一家全球性企业的CEO,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应该是从小一路读名校的“学霸”,再读个名校MBA,从基层管理工作做到区域负责人,再做 到 全球 CEO。Markus Clement的经历却不同,中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不想再继续上学了,在十年级之后就辍学,作为一名机电一体化人员,他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学徒实习。直到2012年才开始上大学,也就是完成学徒实习10年之后。在Markus Clement看来,这与刚从学校毕业的经历和心态去学习时相比,会对学习的内容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在德国,商业领域以及几乎所有职业领域都有学徒实习制,有些学徒实习期可能只需要一年或两年,大多数需要三年半,甚至是四年。而且这样的机会并非一次性的,在你生命中的任何时候,只要在学术上具备资格,无论你是16岁、25岁、35岁还是45岁,社会都向你敞开大门,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近年来,德国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些在中学阶段不具备上大学资格的人,一旦积累了足够的专业工作经验,仍然有资格进入大学,可以通过夜校、晚课,甚至是全日制的学习模式来实现。

    这些课程,亦不断与时俱进。Markus Clement说,他在学徒实习期时,机械师和电工是严格分开的,但20年后的今天,机电一体化模式已经确立,软件和电子技术融入机械电气环境中所带来的复杂性促成了这一转变。

    今天,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千行百业,在培训体系中也纳入这些新技术产生的新需求,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方向的新学徒实习项目来实现。

    技术替代岗位与劳动力转型、新兴岗位替代传统岗位,是技术大变革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都无法阻止的时代浪潮。面对新技术的冲击,德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积极推动劳动力的技能提升和职业转换,将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为年轻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习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产业变革带来的岗位变化。同时,德国在学费、工资和社保等都有明确的制度安排,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些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本版文章由中经记者季为民采访、朱耘整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