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主义者的制胜之策:平衡销量、成本、利润
日期:04-21
记者观察
2024年,中国车市“冰火两重天”。一面是,乘用车市场仍实现近5%的增长,销量超过2300万辆;一面是,笼罩在价格战阴影当中的部分车企“赔本赚吆喝”,深陷“要市场,还是要利润”的困境中左右为难。
大众集团也不例外,根据大众集团公布的销量数据,2024年,大众集团在全球交付903万辆汽车,同比下滑2.3%。在中国市场,大众集团共交付293万辆,同比下滑9.5%。
“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大众汽车取得了符合预期的成果。”贝瑞德在谈及这份成绩单时强调,“大众集团不会不计代价地追求销量增长。竞争不是冲刺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平衡销量、成本、利润,一直是大众集团积极应对行业竞争的重要策略。车企只有健康地盈利,才能保障足够的资金投入新技术研发。短期来看,车企也许会牺牲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长远来看,车企将获得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大众集团在华投资超500亿元人民币。
对于2025年的汽车行业,贝瑞德预判,价格战还将持续,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但大众集团已经做好准备。大众集团将在上海车展开启集中交付,开启其在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攻势,集团旗下各品牌将有超过50款车型亮相。其中的7款全球首发车型中,包含5款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
实践证明,端到端技术能降低自动驾驶研发门槛,帮助系统理解人类驾驶的“常识”,已经成为包括特斯拉、小鹏、大众等车企推动高级别、拟人化智驾的关键技术路径。
与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等竞争对手相比,除了智驾系统的技术水平与性能表现是否具备优势外,大众集团推出的智能网联产品是否具有成本优势,也是其能否打赢反攻战的关键。
当前,大众集团正通过与地平线、小鹏等合作伙伴共同研发、集中采购,来优化智驾系统开发领域(包括高精度传感器、算力、研发团队支出)等方面的成本。
“在价格竞争力方面,我们持续监测整车及ADAS系统的市场价格走势,以保持成本结构的市场竞争力,并适应当前行业趋势。”贝瑞德判断,“即使未来行业出现整合,我们也不认为价格会回升,所有企业都必须适应较低的价格水平。”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陈茂利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