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诞生过无数公司。能成为一个时代标志的少之又少,英特尔算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推出了无数的经典产品,创造了众多的业界第一,更推动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引领了全球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
回顾英特尔的过往20年,其错过了从电脑向智能手机转型的机会;又错过了AI芯片的爆发式需求带来的机遇;还错过了对ChatGPT开发商OpenAI的投资良机。
机遇的错失和误判其实只是表象,真正拖垮英特尔的是,英特尔过去在PC时代太成功,迷信CPU并形成了大公司路径依赖,最终体现为对市场趋势的无视,对竞争对手的低估,以及对自身优势的盲目自信。
每一项决策失误背后,既有利润至上的短视,也有大公司病和路径依赖带来的无奈,还有未尽责的董事会和失能的公司制度。
在风口面前,一次次错判,让英特尔从巅峰滑落深渊。
著名的熵增定律认为,一个封闭系统的熵(无序度)在自然过程中总是倾向于增加。它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事物如果不加以有效干预,都会走向无序和混乱,正如无数大公司因为大公司病而倒下。美国管理学家、商业畅销书作者吉姆·柯林斯在《巨人如何陨落》一书中,将一家公司的衰落分成五个阶段:因成功而产生的傲慢;无节制地追求更多;否认风险和危险;寻求救赎;衰退。
当然,没有公司会永远伟大,大公司的通病也许都一样:当你成为市场第一的垄断者,永远追求利润但又不重视创新,当公司变得更加的保守、迟钝甚至傲慢,大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的结局往往很难逃过衰败的命运。
而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一个企业陷入困境后,其各种问题很容易被快速放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不利的传闻,反过来影响股价和投资人,投资人又会基于这些不利信息向企业管理层施压,这对管理层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如今,英特尔拿到了《芯片法案》最多的补贴,因为其寄托着美国“重塑芯片制造业”的热望,但数百亿美元的补贴也未能挽回英特尔目前的颓势,可见一个国家支柱产业中的领军者一旦错过战略转折点,代价是巨大的;而在人工智能这些新时代浪潮中,这个曾经的巨人步履蹒跚,也可视作美国高端制造业难以重振辉煌的一个缩影。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吴清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