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婧婷北京报道
从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到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一系列信号表明,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此过程中,资本市场如何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各方关注的重要课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全联并购公会常务会长、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树奎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重整是助力企业实现再生、有效挽救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风险化解工具,但因程序时间长、成本高,在企业破产案件中运用占比较低。建议围绕企业重整这一市场化、法治化工具特性,完善民营经济风险化解机制,促进更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通过重整获得再生之机。
“DeepSeek的崛起及其引发的科技资产重估,叠加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影响,有望深刻改变中国A股资本市场的生态。当前,A股的大市值公司行业结构与2000年的美股类似,以消费、金融、能源企业为主。而美股经过20余年发展,科技企业如微软、苹果、英伟达等已成为大市值主流,占美股TOP10中的8家。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和创新加速,A股有望出现更多大市值的科技型企业。”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向记者表示。
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完善民营经济风险化解机制,鼓励用好用活重整工具,民营企业有望在融资环境上获得显著改善。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工商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这是继2023年8月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之后,五部门再度携手,从货币政策、资本市场、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助力民营企业。在这场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众多民营企业发言讲述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天数智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数智芯”)在通用GPU领域取得显著突破,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覆盖系统架构、指令集、核心算子和软件栈等关键领域。其产品全面支持国内外主流AI生态和深度学习框架,已广泛应用于20多个行业。尽管如此,行业仍面临产业生态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天数智芯董事长兼CEO盖鲁江表示,希望进一步畅通上市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的耐心资本体系。同时,发挥国有资本的“压舱石”作用,引导市场化资本聚焦成长型企业,推动产业链资本深度联动。
中瓴星能(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邵省指出,新能源民营企业在购置关键设备和建设研发中心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和较高的贷款利息。他建议,全国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以及各级政府引导基金等长线资本应进一步加大对优质民营企业的支持,涵盖并购重组、股权投资和资产投资等领域。
此外,邵省还提出加快研究户用光伏公募REITs的可行性,并推动其落地实施。这一举措将有助于提升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为新能源民营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记者从全联并购公会了解到,自“并购六条”政策发布以来,并购市场显著回暖,交易规模与活跃度双双提升,民营企业参与度明显提高,资本市场功能进一步释放。
全联并购公会会长尉立东表示,为进一步推动并购市场发展,建议建立优化监管“正面清单”,对符合战略新兴行业整合、破产重整的并购案,实行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同时,创新并购融资工具箱,鼓励银行推出5年期以上并购贷款,扩大并购债、可转债发行主体范围,并探索设立国家级并购重组基金。
范树奎持有相似观点,他建议完善民营经济风险化解机制,鼓励用好用活重整工具,赋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通过这些措施,民营企业有望在融资环境上获得显著改善,从而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在汤哲辉看来,座谈会提出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会使民营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方面,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也会更加顺畅,有助于企业扩大规模、开展研发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而推动股价上涨。
企业与资本双向奔赴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有利于稳定A股市场的基本面。
资本市场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目前A股近2/3的上市公司是民营企业,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约八成公司是民企,新三板约九成是民企,民企再融资、并购重组家数约占全市场的七成。
“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民营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中也占有较大比例。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和信心的提升,有利于稳定A股市场的基本面,减少市场的大幅波动,使市场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汤哲辉指出。
汤哲辉表示,座谈会对科技创新、新能源等领域的重视,将使A股中相关的民营科技企业、新能源企业等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资金会向这些板块聚集,从中长期来看,会推动板块内企业的市值提升,带动科技产业板块的发展,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有望迎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外资与国内长期资本预期都会加大对民企配置。座谈会释放的积极信号,有助于打消市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疑虑,增强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的信心,进而提高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重估中国科技资产带来的行情。
近期,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主持召开党委会时强调,资本市场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举措,要做好民营企业股债融资支持,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着力点,抓好“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以及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意见等政策落实落地,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加快培育耐心资本,吸引更多优秀民营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要积极助力民营企业破解发展难题,配合有关部门化解拖欠民营上市公司账款问题,统筹做好房地产企业融资支持和债券违约风险防控,会同相关方面稳妥处置民营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完善市场化重整机制,推出更多典型案例。”吴清表示,下一步要持续推动上市公司走访工作走深走实,及时回应关心关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支持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范树奎认为,并购重组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他建议,一是试点上市公司重整流程与信息共享机制,探索政府、法院、证监会三方同步联动,系统上下互动、组织专班指导,减少重复报送;二是提升重整审批包容度,前置条件在过程中完成,满足最后审批或备案,给予企业更多重整机会;三是研究企业重整标准化材料与电子申报系统,统一文件制式,借助数字科技工具,辅助审查与风险把控,缩短流转时间。
在政策支持的同时,民营企业也需自我提升。随着AI技术的突破,外资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显著增加。2025年,外资机构对A股上市公司的调研数量大幅上升,显示出对中国科技产业的认可。业内人士指出,民营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坚持“做创新家不做套利家”的原则,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轩看来,激励民企创新,需要“软硬”兼济,未来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方面,包括税收优惠、项目支持在内的一系列“硬支持”固然很重要,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这个问题,更需要改革的深层次“软支持”。
“从长期发展来看,‘软支持’更为关键。这包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的政策预期以及完善的法治保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预期性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石。只有当企业家对政策环境有信心时,才能放心大胆地进行长期投资和创新。”田轩进一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