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杜丽娟北京报道
在积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当“更加积极”成为政策基调的一个关键词,宏观调控力度与经济情境的适配也备受关注。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
这些数据背后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既充分考虑实现年度预期目标需要,又着力增强中长期发展动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GDP5%增速:兼顾需要和可能
延续“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总基调,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意味着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深的背景下,宏观调控总体将更加灵活、因时度势。
报告将2025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为5%左右,这体现出政策以经济发展为先的总思路,对稳定市场预期具有重要意义。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袁海霞表示,从年初地方两会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看,超半数省份下调了2025年GDP增速。但广东、江苏、山东等7个经济大省加权平均增速与2024年持平。“总体看,今年经济稳中向好有多重支撑,加之化债对于经济增长的约束改善、房价企稳带动投资降幅收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延续修复等因素,这将助推我国经济实现5%的增长目标。”
从政策制定过程看,5%的增速目标更多体现了宏观调整的主动作为而非被动应对。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表示,“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设定的,也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与可能。
“这个目标可能高于国外一些机构的预测,但任何经济预测都是假定条件下的推演,预测结果往往也会随着环境条件、宏观政策力度、改革举措而有所改变。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对实现今年这样一个增长目标充满信心。”沈丹阳表示。
全方位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是核心
报告强调,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在此背景下,提振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核心。
受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影响,市场普遍认为,当前提振消费的着力点可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拓展。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是消费结构从商品消费主导转向服务消费为主的关键节点,202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3万美元,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消费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在接受采访时说,基于这样的判断,报告细化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部署,包括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从而通过提升收入预期刺激居民的消费倾向。
两会期间,委员、代表的提案、议案对服务消费也给予了较多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表示,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但消费和投资的属性不一样。从中长期看,需提高消费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占比。但消费的变化相对稳定,短期内很难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而且消费增长是建立在企业盈利预期、居民收入预期改善的基础上,这是一个相对被动的变量。
“要破解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可以在短期内让需求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通过扩大投资,也能带动全社会收入水平提升,这对提振消费会有帮助。”张斌说。
财政更加积极有力:4%赤字率创新高
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要求下,今年财政赤字率首次达到4%,赤字规模为5.66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根据《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5年中央赤字4.86万亿元,较去年增加1.52万亿元;地方赤字0.8万亿元,较去年增加0.08万亿元,这表明新增赤字规模的95%由中央承担,中央赤字占比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至85.9%,也为历史最高水平。
杨志勇认为,从中央和地方赤字结构看,今年新增赤字规模中大部分为中央承担,这将进一步优化中央和地方央地债务结构。“事实上,除了赤字规模突破外,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也是财政发力的重要表现。”
根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的估算,今年包含特别国债、专项债后的广义赤字规模将达13.86万亿元(含2万亿元置换隐性债务的专项债额度),较去年增加2.9万亿元,这体现了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的要求,预计可以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
在如此规模带动下,市场预计此操作或能拉动GDP增长约0.5—1个百分点,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货币适度宽松:平衡好短期与长期关系
与2024年政策基调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适时降准降息”“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
对于货币政策的走势,自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2025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市场对央行进一步降准降息也颇为期待。
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对于今年的货币政策,将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
考虑到年初信贷投放需求的不充足因素,市场预计二季度可能是较为合适的降准降息窗口期。
在人民币汇率方面,报告提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24年四季度以来,受特朗普交易预期、美联储降息速度放缓等因素影响,美元持续强势并施压非美货币。受此影响,人民币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几度贬破7.3关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婧表示,202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将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预计人民币汇率在7.0—7.5双向波动。
稳固外贸基本盘:加强政策定力
面对外部环境新变局,中央保持稳外贸、稳外资、积极对外开放的政策定力。
报告强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些举措体现了政策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制单边主义制裁和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决心。
从政策部署看,针对商品贸易领域,报告提出“拓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发展中间品贸易,开拓多元化市场”的总体工作任务,明确2017—2023年,中国出口中间品占比从42%提升到46%。
在贸易合作方面,报告提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要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以扩大全球经贸合作领域来规避美国的关税冲击。
杨志勇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升传统优势服务竞争力,预计未来关于支持服务贸易的指导性文件或加快落地。
3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4万亿元,其中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我国外贸开局总体平稳。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出口分别增长6.8%、1.8%、3.4%、2%,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2.4%。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今年前两个月,与去年相比,剔除不可比因素影响,进出口增长1.7%,体现了我国外贸发展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