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登海北京报道
在2023年被四川超越后,2024年,河南经济总量再次不敌四川,后者稳居全国第五。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697亿元,同比增长5.7%。而河南省同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3589.99亿元,同比增长5.1%。
不仅如此,《中国经营报》记者还观察到,曾经稳居全国第五的经济强省河南,如今不仅面临着“追兵”的赶超,还承受着与前方“标兵”差距拉大的压力,其与排在前面的浙江经济总量差距,从2014年的5000余亿元,已扩大到2024年的2.65万亿元,呈现出加速扩大的趋势。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省的GDP已经突破9.01万亿元。那么,在这一轮省域经济竞争中,河南省靠什么拼未来?
未能翻盘
2023年,四川经济总量首次超越河南,跻身全国第五,引发外界对川豫地区经济竞争的广泛关注。然而,进入2024年,四川省继续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据统计,2024年,四川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646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实现了5.7%的同比增长。
相比之下,河南省在202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3589.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这一数据表明,四川省在继2023年超越河南省后,再次在2024年保持了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国第五大经济体的地位。
“四川作为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重要受益者,多年来一直享受着诸多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等。这些政策红利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为四川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助力。”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喻新安看来,四川之所以超过河南,与其享受到的政策红利不无关系。
“四川赶超河南,从四川来看,是四川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下促进的,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吸引了国内外的要素。”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耀也从国家战略分析称。
“河南省的经济排名从第五位降至第六位,连续两年排在四川省之后,这看似是一个突然的变化,但实际上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只是在这一时点上显现了出来。”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河南的GDP增速不仅持续低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还在不少年份低于西部的四川、重庆、贵州和陕西,每年增速的差距虽小,但累积起来,总量就会逐渐拉开差距。
为什么会这样?
耿明斋分析认为,一方面,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十年,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分界点,主要是资源依赖、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在这个阶段,河南省凭借其资源、人口总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位居全国各省前列,保持了二十多年全国第五的经济总量位置。”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驱动的外延式增长,转向了以创新引领、技术依赖的内涵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河南省由于历史原因和多种因素的制约,创新能力的短板逐渐显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也难以跟上其他省份的步伐。这使得河南省在新的发展阶段中,相对增长速度逐渐落后,最终导致其经济总量排名的下降。
不过,对河南省当下而言,其经济发展态势,绝非仅仅是“追兵”已悄然赶至,更为严峻的是,前方的“标兵”正渐行渐远。
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浙江省的GDP为40154亿元,河南省的GDP为34939.38亿元,两者相差5214.62亿元。然而,到了2024年,浙江省的GDP已经突破9.01万亿元,而河南省的GDP为63589.99亿元,差距进一步拉大至2.65万亿元。
十年间,河南省与浙江省的经济差距不仅未能缩小,反而呈现出加速扩大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河南省要追赶上浙江省这个“标兵”,难度已然极大。
河南如何在竞争中重塑优势?
虽然在此轮省域经济竞争中河南省以微弱的差距败给了四川省,并且与浙江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但是河南作为中部经济大省,其发展优势还很明显。
“河南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交通区位优势显著。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河南的米字形高铁网络、航空港和中欧班列等交通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区域辐射能力。”陈耀认为,河南的经济发展也有诸多的优势,其中交通是最为明显的优势之一。在喻新安看来,综合交通的确是河南发展的一个优势。
“但是要讲优势再造,如何把通道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如果只是过路经济,就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了。”除了交通之外,陈耀认为,河南还拥有庞大的产业基础和持续培育的新动能。
在耿明斋看来,河南的工业门类虽然比较齐全,多数产业都有一定规模,但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资源型产业在结构中占比仍然较大。
河南在过去十几年间虽然在包括电子信息在内的新兴产业上有所发展,但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导致其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末端位置。”耿明斋举例分析道,以富士康为例,尽管其规模庞大,但主要从事代工生产,附加值较低,难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也难以提升河南在技术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耿明斋看来,河南经济的发展优势很明显,但是短板也同样突出。一方面,创新能力的短板长期存在,产业升级的进程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在发展方式的转换上,河南的步伐稍显缓慢。
“2010年之后,河南在投资驱动方面仍有一定的空间,通过建设高铁、机场二期、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基地等方式,对产业的支撑力度较大。然而,到2015年前后,河南省本应迅速转换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但这一转变未能及时跟上,战略调整相对滞后。”耿明斋分析称。
“河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提升创新能力入手,提高发展效率,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耿明斋表示,当前,河南省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提升创新能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吸引和聚集更多优秀人才,是河南省未来努力的方向。自2021年以来,河南省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仍有更多任务需要完成。
在耿明斋看来,提升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搭建高端人才信息平台,而高水平大学和高端研究机构是这一平台的核心支撑。“河南是拥有1.1亿户籍人口的大省,但至今没有一所985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或中科院直属研究所。这种资源匮乏不仅涉及财政支持问题,更是发展层级的限制。没有国家直属高校,河南难以吸引国家级人才,因而不具备国家级创新能力。”
“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调整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例如,将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提升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赋予其更高身份和地位,争取中科院在河南设立直属的研究所等。”耿明斋表示,河南省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建设国家级的平台,同时,河南省自身要积极努力,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由企业出资,邀请知名科学家和教育家创办具有民间性质的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