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一场由AI Agents(智能体)引领的产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制造业。国际调研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部署智能体以实现流程自动化、客户交互与智能决策。另据麦肯锡预测,2027年工业智能体将创造逾6000亿元经济价值。作为国内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探索者与实践者,长虹正以智能体为抓手,开启“AI+制造”叙事的新篇章。
打造智能体开发平台,为企业安装“超级大脑”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智改数转’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长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柳江表示。随着全球产业链被重构,传统制造业开始努力寻找变革性突破。能够感知环境、进行自主理解、决策和执行动作的智能体,揭示了未来工业制造的新方向。如果说大模型是一辆车的发动机,智能体就是要给这个发动机装上底盘、造上盖子、安上轮胎、并且把油加满,让车能跑起来。
具体到各个生产场景中,智能体可以化身“指挥官”,实时分析订单、物料、设备产能等多维度信息,进行动态、全局最优的智能排产,让柔性制造变得更简单;也可以变身“设计师”,自动解析CAD图纸,生成工艺路径,取代人工排程与派单,缩短工艺准备时间;还可以成为“质检专家”,以远超人眼的速度和精度,对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检测,将检测到的缺陷数据与前段的工艺参数相关联,帮助工程师找到问题的根源……业内普遍达成共识:智能体将成为工业AI落地的最佳载体。
根据Gartner最新报告,到2025年,全球将有超过50%的企业部署至少一个AI智能体应用,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美元。然而,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I 智能体开发仍面临着技术门槛高、开发周期长、落地成本大等现实挑战。企业级智能体开发平台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
以长虹企业级智能体开发平台为例,该平台以全链路数据工程重塑企业知识体系,并基于“数据知识工程+模型工程+智能体工程”的一体化AI全流程工具链,“工厂化”生产基于高质量数据集的企业“数字员工”智能体,帮助企业构建全域协同、自主进化的企业级智能体集群。值得关注的是,该平台已具备20余种专项数据处理算法与智能标注工具,可将数据处理周期缩短50%,高效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同时提供90余项能力组件与7类智能体模板,实现数字员工上线周期缩短50%。
目前,该平台已接入长虹华丰科技、长虹民生物流、股份供应链中心等十余家产业与平台部门,推动搭建包括虚拟合同审核员(审核效率提升50%)在内的近20个数字员工,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成为智能体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工业智能体正处于从实验室向智能工厂广泛应用的前夜。”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邹德宝评论称:“技术方面,具身智能、边缘计算、仿真平台等突破,推动了自主决策能力跃升;产业方面,中国在技术创新与场景创新上具备优势。”像长虹这样具备端到端“软件+硬件+场景+服务”综合能力的企业,有望推动智能体在复杂的工业场景中“跑”出规模化落地的加速度。
深度融入制造场景,让智能体应用“遍地开花”
金秋九月,在德国柏林IFA展上,长虹用熊猫主题家电、冰雪运动合作和绿色发展理念,刷新了海外用户对中国家电品牌以性价比取胜的固有认知。搭载“熊猫小白”拟人化智能体的长虹AI TV、采用AI云保湿科技模拟熊猫栖息地的湿润环境达到果蔬保鲜目的的长虹冰箱、通过AI自适应技术自动调节室内环境的长虹空调,一件件黑科技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这背后,长虹的智能体应用——“检测标准助手”发挥了大作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海内外市场繁杂的标准给产业研发阶段带来巨大挑战。该智能体能够辅助提取行业标准、构建知识库,使研发人员能够实时获取合规参考值,实现了从“人工翻书”到“数据跑路”的转变。
不仅是产品研发,长虹的整个制造流程也充斥着满满的AI“源动力”。走进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智造车间,多条智能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传统电镀工艺调优过度依赖经验,存在贵金属消耗超标、产品质量受影响、新模具试镀周期长等弊端。”车间技术负责人表示,“现在我们通过部署高精度粒子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电流密度、镀液pH值等数据,结合工业机理模型与多目标优化算法,构建虚拟电镀车间仿真系统,沉淀了500多条工艺规则库,实现镀层厚度、均匀性、能耗多目标协同优化,镀层厚度控制精度提升至纳米级。”针对工艺参数控制的智能体应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产品质量,实现了贵金属消耗与质量的精准平衡。
制造企业普遍对成本尤为敏感,因此供应链管理也是重中之重。将物料需求预测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库存周转率提升30%、传统需3天审批的采购流程压缩至10分钟……长虹正在不断突破供应链智慧管理极限。在与金龙集团铜管采购合作过程中,长虹通过AI需求聚类模型将绵阳、中山等基地的铜管需求统一归集,最终有效实现采购成本最优,并成功推动了技术反哺,在金龙新型铜合金材料优先在长虹空调、冰箱等产品线试用的同时,长虹也通过市场数据反馈助力金龙进一步改进了工艺。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长虹的供应链价格智能比对智能体,支持有条件的泛虹系低价信息共享,便捷追溯历史价格详情,整合推送泛虹系价格下跌、高价高份额预警,并通过数据关联查询功能,快速定位物料价格波动,实现从物料价格分析到预警记录生成的完整流程,可以助力采购人员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助力科学定价、降低采购成本。
政策暖风吹来,长虹“AI+制造”的故事仍在继续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相关政策,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制定“人工智能+制造”转型路线,发布实施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不仅国家层面政策暖风吹来,各地方也在积极推进“AI+”走深向实。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建圈强链,营造一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推动全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推出了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包括,组织开展算力芯片、行业垂直大模型、机器人等领域的产业技术攻关;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积极申报国家“人工智能+”攻关工程、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支持在重点领域(医疗、制造、金融、政务、农业等)开展人工智能示范应用等,为当地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作为四川制造业领军企业,“AI+制造”成为长虹创新机制的关键词。“长虹身处电子信息科技领域,面临技术更新速度快、产品研发周期短、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等挑战。”柳江表示。为践行新型工业化,长虹成立了AI制造智能专项工作组,多单位协同推进,对全球22个制造基地、65个制造工厂实施“智改数转”,积极打造精益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五化”工厂。
同时,以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和建设为载体,长虹在机器视觉质检、工艺参数智能控制、物流机器人、智能排产、产品异音检测、代码自动生成、工业智脑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如今,AI已在整机加工、成型注塑、物料配套、产品质检、生产流程管控等全生产环节渗透落地,加速重构产业基因。
据了解,近一年来,长虹着力加快推进首批“6+1”和第二批“5+2”智能工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落地,长虹旗下已有13个工厂完成先进级智能工厂认定。未来已来,长虹“ AI+制造”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