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耳熟能详的《敕勒歌》中描写的美景,承载着无数人对于草原风光的美好印象。近日,《中国电子报》记者来到位于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的伊利生态智慧牧场,开启了“从一棵草,到一头牛,再到一杯奶”的数智之旅。
每头奶牛都拥有专属“数字身份证”
作为中国奶业的主产区,内蒙古奶牛存栏量、牛奶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全国1/5的牛奶都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而敕勒川草原,在蒙古语中意为“青色的草原”,正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游牧圣地。
在占地1600亩的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上,不仅每头奶牛都拥有一张自己专属的“数字身份证”,甚至每滴牛奶都带着数据的“指纹”。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大圆盘是一个自动挤奶装置。奶牛们排队走上转盘后,下方的机械臂会自动吸附上去开始挤奶,圆盘转动一圈只需8分钟,60头牛挤出的牛奶会顺着软管流进冷藏储奶罐,最快15分钟左右即可抵达工厂,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工作人员说道。
在工厂另一端,记者看到了一排单独的“小隔间”。“这是全智能无人挤奶机,每次只容一头奶牛通过,在挤奶的同时还能让它听到心仪的音乐、吃到可口的饲料,身心愉悦的情况下,挤出来的奶也会更加优质。”工作人员介绍道。
由于整个过程完全由机器和奶牛协同完成,无须人工参与,从流程上消除了过去牛奶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在智慧牛舍,几头奶牛悠闲地趴在自己的床垫上,耳朵上的黄色标志格外引人瞩目。这是奶牛的专属“数字身份证”,通过内嵌的芯片与远程的终端系统相连接,牧场可以监控到奶牛们每天的运动量、挤奶量、健康情况等核心数据,从源头上保证奶质。此外,还有自动清粪机器人、全自动牛体刷等智能设备,随时等着为奶牛服务。
各式各样的智能化设备、不断升级的数字技术让牧场规模化养殖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敕勒川智慧牧场单只牛的最高日单产量已经达到45公斤,设计规模可饲养奶牛12000头,是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观光牧场之一。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7000吨,成为全球产能领先的单体工厂。奶粉全球智造标杆基地生产线产能规模从过去的0.5吨/小时到目前的10吨/小时,效率提升了20倍。
AI Agent让智能工厂“动”起来
走进伊利健康谷智能工厂,尽管牛奶从原奶到成品需要经过预处理、超高温瞬间灭菌、灌装等十余道复杂工序,但偌大的厂区中工作人员却寥寥无几。在灌装车间,无数条管道密布如织,AI技术赋能下,灌装线以每小时4万盒的速度高效运转。从挤奶线到一盒盒牛奶成品下线,全程只需两小时。
在装箱区,一眼望去,多台智能机械臂同时作业,精准抓取整箱牛奶并按顺序码放整齐,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装箱完毕,智能机器人轻轻托起数十箱成品牛奶,稳稳滑入自动化仓库系统。无人小车穿梭往返,黑灯库房静静运转,实现了物料全流程无人化管理。
在智控中心,智慧大屏上滚动播放着伊利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实时数据。工作人员只需坐在电脑前,即可将奶牛行为检测、繁育分析、原料加料准确率、奶源运输、进场奶车数量、灌装平台产量、仓库实时数据等核心生产数据尽收眼底,辅助业务决策。
这些智能应用场景的背后,伊利自主开发的超800个AI Agent(智能体)让智能工厂的眼(感知能力)、脑(推理能力)、手(执行能力)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比如,伊利与阿里云通义千问联手,结合供应链领域的专业数据打造的BI智能体,在业务人员通过自然语言提问后,可及时完成数据查询、生成可视化报表并给出业务洞察,辅助业务人员决策;健康管理助手可面向不同人群评估个人健康水平、定制健康计划和服务;客户之声助手可对全渠道消费者的反馈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推动产品、研发等全链路的改进;在用户调研环节,AI Agent能够自动生成访谈提纲,并进行问卷投放和调研总结,极大缩短了调研时间。
活跃在生产、质检、营销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之中的AI Agent打通了业务壁垒,充分释放了数据资产价值,让智能工厂动态升级。
“伊利的数智化转型一直在结合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动态和敏捷调整。在AI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深度思考,希望能够基于伊利长期积累的数据资产和现有技术平台,结合深度应用来场景化人工智能的能力。”伊利集团数字科技中心数字技术总监程国强表示。
为全球乳业提供数智化“中国方案”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伊利全链路数智化布局现已初具规模。上游牧场端,通过物联网设备建立奶牛ID和数字化养殖流程,实现精准饲喂与健康管理;中游生产端,部署制造业数智系统,构建近200个数采点位,实时采集4400多个生产数据;下游供应链端,联合第三方平台打造数字化运营平台,实现供应商全链路管理,同步将成熟模块开放给产业链伙伴复用。
算力、算法、数据是支撑伊利全链路数智化布局的三大核心要素。据程国强介绍,算力方面,基于阿里云提供的AI算力以及飞天操作系统,伊利构建了一云多芯、一云多算的基础设施,实现了CPU、GPU的异构算力混部,为AI提供了稳定、弹性的环境;算法方面,内生外联了90%全球领先大模型,从牧场到餐桌实现1000余个算法模型全链路应用,生成式AI服务超过1000万次,节约成本达数亿元;数据方面,通过持续沉淀优质企业数据(消费者数据、业务数据),广泛链接高质量生态数据(行业数据、公开数据),核心数据资产量达1.4P,为AI创新应用提供了数据底座。
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开始,阿里云在全域一体化营销、数据中台建设、私有云建设等方面与伊利展开了深入合作。“我们正在和伊利共同打造一个面向未来十年AI发展的基础设施。”阿里云解决方案总监贾朝辉说道。
他指出,对于像伊利这样的制造企业而言,AI模型能力就像是“发动机”,未来将从“规模制胜”走向“效率制胜”、从“对话”向“执行”进化、从“语言+异步”向“全模态+实时”方向突破;AI应用工程方面,数据飞轮效应将越发重要,企业需要训练能够应用于实际生产环境的AI,并不断与外部生态能力结合,通过“AI+硬件”结合对业务进行持续优化;AI基础平台方面,智能密集型云成为新趋势,Data(数据)工厂与AI工厂将持续打通融合,全球化部署成为产业共识。
“AI+”不仅在加速赋能伊利的数智化变革,更是深度链接千行百业,“+”出无限可能。目前,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的成熟模式已复制到区内80余家中小牧场。全智能无人挤奶机器人、饲喂机器人等设备的应用,配合“精益牧场损益大模型”,不仅帮助合作牧场累计降低养殖成本36亿元,更带动上游饲料供应商通过平台数据优化配方,使饲料转化率提升8%;设备供应商则根据平台反馈的设备运行数据迭代升级产品,故障率下降12%。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呼和浩特后,伊利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5000人规模创新团队,在奶牛育种、益生菌研发等领域取得了20项技术突破,推动“中国乳都”向“世界乳业科技之都”跨越。
据悉,伊利正携手阿里云等行业伙伴,共建“全球智链生态圈”,并计划于2027年实现核心供应商100%低碳转型,在推动中国奶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带动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为全球乳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