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北京加快完善未来产业体系建设,已围绕23个细分领域,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等17个领域40余项市级科技、产业政策,针对不同产业、不同需求加强要素投入。
一是人才引育力度持续增强。支持未来产业人才引进,针对基础研究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制定专门政策。加大科技新星等青年项目资助力度,提高未来产业领域青年人才获得感。
二是产业投资力度逐步加大。市发改委、市科委、市经信局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关键技术攻关。8只政府基金全面覆盖未来产业六大领域,截至今年上半年,投资118个未来产业项目,投资金额占总投资51%。
三是数据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累计算力规模超3.3万P,依托区块链应用支撑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发布奖励政策,对数据要素首登记、首交易、首入表、首开放予以支持。
四是创新平台加速构建。在17个领域创建31个创新平台。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氢能通用航空研究院等5个平台实施重大项目,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制造领域汽车方向),成为智能网联汽车L3级准入和上路通行、车路云一体化全国唯一“双试点城市”。
五是场景牵引作用充分发挥。加快打造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马拉松“一会一赛”高水平竞技平台,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推广应用3735余辆氢能车辆。15家市属国企36个下属企业布局城市应用场景。
六是未来产业区域布局持续优化。北京充分结合各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积极性,按照每个细分领域2个主要产业发展区和若干其他区的“2+N”模式进行布局。首批创建海淀、昌平2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亦庄机器人、未来科学城合成生物等10个育新基地。(京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