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据介绍,这五年,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
一是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二是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三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成长。
四是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渝、武汉、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五是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这五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为26.2%,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三是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当前,路上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很多前沿技术转化为了新产品新产业,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阴和俊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十四五”期间,科技部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在高端装备领域,“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不仅突破了单月掘进542米的新纪录,更实现了对地面建筑的无扰动,目前已在工程中成功应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钻采系统国际领先,最大钻深可达1.1万米。在先进制造领域,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单个矿山百台级、总量达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为全球矿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是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我国持续深化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引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信息领域,我国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升级发展。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为全球减碳目标作出中国贡献。
三是筑牢未来产业成长根基。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国内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在人形机器人方面,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促进了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为未来万亿元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脑机接口领域,已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已实现全面商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临床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成为人口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阴和俊说道。 (吴丽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