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电子报

传感器行业:“感知”创新脉动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01) 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全球技术创新浪潮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传感器作为“信息时代的神经末梢”,正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核心枢纽,其技术水平与产业规模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数字经济与智能化发展进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期间,在各级政策的保障下,我国传感器行业砥砺奋进,在规模、应用、技术攻关、集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

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2510亿元,2021年突破2951亿元,到2025年将突破4500亿元,五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3%,远超全球传感器市场6.8% 的平均增速。在这一增长的背后,得益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工业物联网等下游市场的爆发式需求,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单车用量就从传统燃油车的20~30颗提升至智能电动车的100~200颗。同时,也离不开国内企业在中低端领域的本土化成果,如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的国产化率从2021年的35%提升至2025年的52%,有效降低了下游产业供应链的风险。

从工业生产线的精密监测到智能手机的环境感知,从医疗设备的生命体征捕捉到自动驾驶的路况识别,传感器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关键领域。工业是传感器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十四五”期间,其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感知层核心”,推动传统工厂向“智能工厂”转型,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抓手”。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环境数据,在智能驾驶、交通管理等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交通领域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型。在监护设备中,感知心电、血压、血氧等实时动态数据,可监测患者生理参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在医疗设备、远程医疗、健康管理领域广泛应用。

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落地”全链条保障体系全面构建

“十四五”期间,国家与地方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传感器行业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形成了“研发-生产-应用-推广”的全链条扶持。

在国家层面,《“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将“传感器关键材料”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到2025年,传感器用高端陶瓷、特种金属材料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更是将传感器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并列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出“建设10个以上国家级传感器产业创新中心,培育5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感器企业”。此外,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资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为企业研发与市场推广提供资金支持。2023年,某企业研发的“量子级磁传感器”入选“首台套”目录,获得政策补贴1200万元,加速了产品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落地。在地方层面,各省市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形成了“因地制宜”的政策。推动高端传感器研发、生产与产业化应用,形成了“全国布局、区域特色”的发展格局。

从“单点突破”到“多点开花”关键领域实现跨越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声、光、力、磁、气体、温湿度、RFID、生物八大敏感技术与产品实现整体性跃升,呈现“基础夯实、性能升级、场景渗透”的显著特征。在敏感机理与材料、芯片与工艺、多参数复合等方面实现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可控”加速转变,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满足了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高端场景需求。构建起“全品类覆盖、多场景适配”的技术体系,扭转了长期依赖进口、品质参差不齐的被动局面。

量子传感器通过原理创新、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场景拓展,实现从“理论探索”到“场景落地”,成为传感器行业“高精尖”领域的核心增长点;红外气体、柔性、光纤等传感器实现了多个敏感机理 “从基础前沿技术突破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成为行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柔性传感器在“柔性、轻薄、可拉伸”特性的突破,使其在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领域快速落地;光纤传感器以其“抗电磁干扰、耐高温、耐腐蚀”的优势,成为工业安全与基础设施监测的“生力军”。

此外,传感器行业不仅实现“单点技术突破”,更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核心器件、封装测试到应用推广”的创新生态链,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加速落地,形成“研发-应用-迭代”的良性循环。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产业集群和联盟发挥核心作用

我国传感器行业通过“联盟搭桥、集群聚力”,打破了企业间的“信息壁垒”与“资源孤岛”,加速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了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截至目前,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蚌埠传感谷、成渝为代表,我国已布局20余个传感器产业集群,这些集群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技术平台共享机制等产业生态建设,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联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制定《MEMS传感器可靠性测试方法》《工业传感器数据接口标准》等20余项行业标准,此前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因供应商传感器接口不统一导致调试成本增加30%,标准出台后采购成本降低15%,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在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上,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每年举办“中国传感器大会”“国际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博览会”,吸引全球超500家企业参展,促成技术合作项目超300个。

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国传感器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期间积累的成果是我们前行的基石,但我们更应该正视当前存在的差距,持续奋斗,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借助智能化时代的东风,将我国打造成为全球传感器产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