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积极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扩大优势产业抢抓新赛道
《实施方案》提出,广东将建强促投资工作机制、持续扩大优势产业投资、抢抓新赛道投资热点。
在建强促投资工作机制方面,聚焦抓主抓重、谋新上新、投新投缺,突出产业新赛道尽快建立快速识别和链式响应机制,抢抓投资新增长点,积极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加强省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专项指挥部统筹领导,强化部门协同联动,跨区域跨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向项目集聚、向新赛道倾斜。各地要切实扛起抓工业投资的主体责任,建强本级制造业项目建设指挥部,健全抓工业投资“四个一”工作体系(一个“市领导挂帅、各部门参与的项目落地协调机制”,一个“滚动更新的工业投资项目库”,一个“支持项目招引建设的政策包”,一个“管招商、管项目、管投资、管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全力夯实工业投资基本盘。
在持续扩大优势产业投资方面,加力推动电子信息、石化化工、家电、汽车、机械、材料、轻工纺织、食品饮料等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稳链,加快推进“广东强芯”、汽车芯片应用牵引等重大工程,深入实施“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引进建设一批产业黏性大、市场前景好、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的优质项目,进一步提升投资能级。对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立首谈首报机制,对特别重大的产业招引项目,结合产业特点依法依规制定更加精准的支持政策。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发挥县域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与整合引领作用,以有效工业投资增强产业根植性。
在抢抓新赛道投资热点方面,建立“前瞻识别-科学决策-快速响应-持续提升”的新赛道培育发展工作机制,及时挖掘研判具有量的爆发增长、质的显著提升等特征的产业新赛道,分行业分领域分批次发布新赛道产业和产品目录。近期瞄准固态电池、石墨烯、碳纤维、灵巧手、AI眼镜、AI玩具、AI手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康复辅助器具、医疗机构制剂、智能传感器、光芯片、6G移动通信设备、稀有金属及稀土功能材料、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游艇等前沿技术和产品,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先进装备、新材料、新型储能、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低空经济、智能终端等产业,系统推进产业交叉融合、技术迭代、产品开发和规模化应用,形成一批新的投资热点。
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实施方案》提出,广东将加快重点项目攻坚。
健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专项指挥部统筹、地市为主体、省市联动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
聚焦传统产业升级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拓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推动一批战略性、领先性、成长性、带动性强的新赛道项目加速落地。
实施制造业“三新”项目(新开工、新投产、新储备项目)攻坚行动,省市县分级建立攻坚项目库,聚焦新赛道项目强化储备攻坚,对具有支撑性、标志性的项目“一对一”加强跟踪服务。强化制造业“三新”项目督导服务,全力提升项目落地率、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加快在建项目投资进度,形成更多投资实物量。
聚焦项目关键环节,集中资源精准投放,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动同一阶段的审核审批事项同步办理,实现要素保障“一件事一次办”。
《实施方案》还提出,广东将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实施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深入推进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重大工程。综合运用“公开择优”“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加快组织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攻坚,实施“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行动,系统推进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中试验证平台(基地),加快搭建新材料、新装备等科技创新应用平台。构建新型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通过“先用后付”“飞地孵化”等模式,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及新赛道项目落地广东。
实施场景示范“领航”工程,开展场景创新、标杆示范、成果推广行动,建设若干应用综合示范区域,推动创新成果首发首用首试。
在提升产业治理水平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强化规划引导,编制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十五五”规划。深化“链长+链主制”,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产业生态主导作用,牵引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制定出台提高广东制造业产业链组织化现代化水平的政策措施,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省市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协同发展;聚焦产业集群梳理明确若干重要产业链,促链成群、以群带链,构建全省“群链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打造吸引工业投资的“引力场”。
推动企业加强公司治理,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加强产业规划和行业自律,防止重复低效投资。
广东还将打造高水平承载平台,高标准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大型产业集聚区、省产业园区、经开区、高新区建设,聚焦新赛道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工业发展集聚区、新赛道产业策源地、新质生产力引领区。
聚焦基础设施、城产融合、产业能级、营商环境、运营能力等,实施县域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管委会+开发公司”管理运营创新,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市因地制宜探索园区“绿电直连”模式,持续优化省特色产业园培育机制,全面强化县域产业园区综合承载力和产业竞争力,建设“百千万工程”产业发展主引擎。积极引导国有资本、民间资本等通过“园中园”的方式建设运营一批新赛道特色园区。
探索建立柔性监管机制
在资金支持方面,《实施方案》提出,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及政策支持;统筹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新赛道等产业新增长点的支持力度;省级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对新赛道项目优先支持,并适当提高支持比例。
对于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实施方案》提出,对年新增投资总额10亿元以上、符合条件的重点引资项目,允许各地统筹使用市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积极拓展用能空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购买绿电、绿证等方式解决项目新增能耗指标。
省市有关人才政策重点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赛道领域倾斜,支持企业精准靶向引进培育一批“高精尖缺”人才,采取单列评审赛道、设立支持专项、适当放宽申报条件等方式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企业家、青年科技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方案》还提出,将营造开放包容环境氛围。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健全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制度。
探索建立新赛道领域包容审慎的柔性监管机制,在政府投资基金等领域建立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完善国有资金出资、考核、容错、退出相关政策措施,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完善政企常态化交流机制,及时响应企业诉求。
深化粤港澳三地联动,深入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联合开展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持续推动技术、产品、市场、人才等高效流动和开放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广东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门户作用,鼓励联合全球创新主体开展合作交流,加力引入全球资本和产业资源。加强各类新技术新媒体及现代化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大新赛道新领域宣传推广力度,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会议、赛事等快速提升广东产业影响力和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