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齐旭报道: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十四五”期间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了解,“十四五”是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的五年。新能源等技术装备领跑全球,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短短几年,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白鹤滩水电站、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多个“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建成投运,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挺进“千米深海”,这些“大国重器”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发展进入快车道,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与工业、交通等领域加速融合,新领域新赛道持续涌现,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分布式光伏成为新势力,新增装机超过4亿千瓦,其中户用光伏新增1.6亿千瓦,全国有700多万个家庭当上了光伏“房东”。光伏装机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积极推进分布式新能源惠民开发利用。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户用光伏装机约1.8亿千瓦,每年可以为农民增收约140亿元。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在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以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带动了我国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为满足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带来的用电需求,国家能源局大力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7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规模世界领先。此外,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可靠、绿色的电力保障。国家能源局有序推动绿电和算力深度融合,根据算力基础设施布局,统筹新能源集成式发展、绿证绿电交易和绿电直连等方式,让数据中心更多使用绿色电力。
近年来,能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虚拟电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聚合利用闲置的可调节资源,总规模已经超过350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半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总规模约9500万千瓦,比“十三五”末增长约30倍,占全球总装机比重超过40%。
记者还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了将近30倍,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上了“巨型充电宝”。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产能超过全球的一半。人工智能在深度赋能能源领域,成为能源技术革命的“新引擎”,在新能源发电、电网巡检作业、油气新资源发现等领域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展现出了巨大潜力,让能源产业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不断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