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储能行业迎来颠覆性改变,从过去的比价格,改为了比产品品质、技术含量、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以及配套服务。”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博思创”)联合创始人、运营总裁舒鹏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市场化交易提前到来,储能作为电力交易工具在千行百业已到“算账”临界点,储能行业今年将迎来“场景化”的竞争。
储能行业开启价值创造新时代
2025年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历史性节点。3月,《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136号文”)发布,明确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新能源强制配储”正式宣告落幕。
“136号文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储能行业开启了价值创造新时代,令人振奋。”舒鹏介绍,该政策推动了储能商业模式的变革。随着“新能源强制配储”时代结束,与之一同来到的,是储能行业全面迈向市场化的开始。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全生命周期内提升储能项目收益,并保障项目的高安全、高可靠、高效率,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
“如今,储能项目的收益直接取决于产品性能和解决方案系统性能力。更长的使用寿命、更高的安全性、更优的效率意味着更高的回报。储能行业也从比价格,改为了比产品品质、技术含量、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以及配套服务。”舒鹏指出,企业亟须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通过电力市场交易、后期运营来创造价值。这也是头部企业深化合作、共推创新的底层逻辑。
舒鹏认为,储能电芯的容量之争也体现着储能价值的升级。“早期追求大容量主要是为了分摊成本、提升竞争力,而如今市场更注重使用寿命和性能之间的平衡,并不是一味追求大型化,而是更加注重价值的创造。”
“希望电芯早日实现标准化。好比建筑行业的‘砖头’,标准化之后才会有规模效应,才会有性价比。”舒鹏呼吁。
他认为,储能大电芯能够进一步实现储能产品的降本增效,是下一代电芯的必然发展趋势。然而,在未来,多规格电芯共存的局面仍将持续,通过差异化系统解决方案设计,应用好不同规格的电芯,能够实现不同场景下的精细化管理,为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服务。
“储能+X”驱动多元应用场景
在舒鹏看来,当前,储能行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运营的关键转型期,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靠单打独斗,唯有携手并肩、协同共进,方能行稳致远。
记者了解到,海博思创长期深耕储能的多场景生态布局,并于今年年初提出“储能+X”战略,探索在充电、油田、矿山、数据中心、台区、通信基站等商业领域的细分应用场景。在今年6月举办的SNEC光储展期间,海博思创分别与华为数字能源、宁德时代、珠海科技集团、双登集团、汇川技术、北京科锐、威尔普斯、越秀产业基金等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其中,在与华为数字能源的合作中,双方将共同探索光储融合解决方案;与双登集团的合作将在“储能+数据中心”应用场景等方面展开;与珠海科技集团的合作则包含着“储能+农业”的尝试。
“‘储能+’解决了细分领域的经济账难题,为相关行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舒鹏举例解释说,在“储能+油田”案例中,过去采油用的“磕头机”多靠农网供电,没有电网也就意味着去不了偏远地区。而根据“储能+油田”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在山上铺设光伏发电,然后利用移动储能接入光伏,及时平稳地为油田应用供电。
舒鹏认为,光储融合是当下能源转型中最具前瞻性的应用场景之一,在工商业、公共设施、户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这里的‘X’市场潜力巨大,全球光伏+储能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美元。光储融合项目可实现优化能源配置和降低用电成本,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储能技术的进步,此类项目还可以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等方式获得额外收益。”舒鹏说道。
“未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海博思创将积极在多场景领域展开探索,致力于为行业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优质商业模式,助力行业健康发展。”舒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