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电子报

算力产业展开新篇章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01) 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2025中国算力大会展台

在深达百米的矿井下,澎湃算力驱动液压支架配合采煤机进行一系列无人化智能操作,实现替代人力、精准协同;在前沿科学实验室里,算力点亮了全球首个数字全脑的“智慧火花”,支撑“深时数字地球”探寻亿万年演化奥秘;在算力流动下,4000万份高考志愿报告在数秒内生成,让AI像水电一样即取即用……随着数据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算力已经成为一项关键生产力,为千行百业的智能应用筑牢坚实底座。

8月24日,2025中国算力大会在山西省大同市落幕。会议期间,记者观察到,当前,我国算力产业发展的重心已从单纯追求“算力、存力、运力”的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如何将澎湃的智能算力,转化为驱动千行百业的应用价值。正如会议同期发布的《2025智算服务发展报告》所指出的,产业竞争正“从资源供给转向价值落地”。

数据基础设施筑牢算力底座

当前,中国算力的“硬实力”底座已经筑牢,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扩张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总规模达1085万架,存力总规模超过1680EB,规划建设超过250条“东数西算”干线,光缆干线400G端口数量大幅增加至14060个。同时,在人工智能浪潮的驱动下,智能算力规模已达788 EFLOPS,“智算主导、多元协调发展”的特征日益凸显。

同时,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深入实施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加速构建,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一张高效协同的算力网络。在运力方面,《2025运力发展报告》描绘的“1ms城市、5ms区域、20ms枢纽”三级时延圈已初步形成;在能效方面,全国数据中心平均PUE(电能利用效率)已降至1.42,已创建的246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为算力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底层技术的不断迭代创新,也为算力产业注入了新活力。《2025存力发展报告》指出,当前,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国产存储介质、芯片、系统实现三级突破。上游方面,长江存储QLC芯片单晶粒容量达2Tb,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光存储实现单盘Pb级、使用寿命可达40年;中游方面,华为、曙光、浪潮等企业完成从SSD控制器、分布式存储系统到整机的垂直整合;下游方面,金融、医疗、能源三大行业的国产化存储应用方案已覆盖核心应用场景,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体系。

基于此,华为公司副总裁周跃峰强调:“数据基础设施将成为关键的基础设施,要建设先进的数据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更好地支撑AI在中国的发展。”

智慧运营平台奠定普惠基础

当坚实的基座已经就位,产业的核心矛盾便从“有没有算力”转变为“如何用好算力”。面对异构资源纳管难、算力供需错配等行业痛点,构建一个智慧化的运营和调度新范式,成为整个产业的共同选择。

在顶层设计上,国家级平台的贯通成为破局之举。本次大会期间举办了中国算力平台贯通仪式,中国算力平台已正式完成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份分平台接入工作,实现“平台、主体、资源、生态、场景”全面贯通。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中国算力平台的贯通,标志着一个国家级算力‘智慧大脑’初步形成,它致力于通过‘算力资源一本账’的全面监测和‘算力调度一张网’的灵活撮合,从根本上破解资源孤岛和信息壁垒。”

而在产业实践中,企业级的智慧运营平台更是百花齐放。运营商们纷纷亮出自己的“中枢系统”:中国移动的“算网大脑3.0”已升级为融合大模型的“超级智能体”,可智能解析用户意图并调度资源;中国联通的“星罗”平台和中国电信的“息壤”平台,同样致力于整合全国异构算力,实现高效调配。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南表示:“为了让算力变得更好用、更易用,建立一体化的算力服务和调度平台,需要学习类似于京东、淘宝的模式,建设算力领域的应用商城,离用户更近。”据了解,该机构打造的“超算互联网”为建设好用易用的超算服务环境“添砖加瓦”,截至2025年7月,已服务各类用户共64.8万户,日调度和处理的作业达25万次。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算力即服务”理念的全面升级。阿里云等云厂商将算力变为像“水电煤”一样按需付费、按量付费的公共服务,让万台服务器规模的扩容在分钟级成为可能;九章云极等创新企业则推出“一度算力”的计量标准和“按需计量”的计费模式……记者观察到,算力正从一种沉重、固化的固定资产,演变为一种灵活、便捷、可获取的公共服务,为实现算力普惠奠定坚实基础。

“应用为王”已成必然趋势

在技术设施基座和智慧的运营之上,一个以“应用价值”为最终导向的繁荣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产业生态的核心脉动在于‘RaaS(结果即服务)。’”商汤科技大装置事业群解决方案副总裁杨松表示,“客户需要的是具体的结果,而且是通过算法调优调好之后交付给客户的一站开箱可用的结果。”

聚焦这一发展趋势,算力产业链上下游纷纷行动,为建设完善、普惠的算力生态“添砖加瓦”。

运营商作为“国家队”和“链长”,正进行体系化全栈布局。记者了解到,中国移动不仅升级了“算网大脑3.0”,更牵头产业各方共建OISA 2.0开放互联生态,致力于打破底层硬件壁垒;中国电信则以“息壤”平台为核心,构建“算力+平台+数据+模型+应用”五位一体的智能云服务体系;中国联通依托“星罗”平台和“元景”模型,在跨域大模型混训等领域取得突破;中国铁塔则深耕边缘算力,构建“中心训练、边缘推理”的立体格局。

同时,云厂商、AI公司与解决方案商则共同聚焦AI落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阿里云认为,“云+AI”是兼顾训练和推理、将算力变为“水电煤”的理想方案;360集团则直言,“企业AI转型的核心是打造智能体”,将焦点从技术拉回业务流程再造。

正如九章云极所倡导的,要让算力回归“生产工具”的属性,而非昂贵的“大宗商品”。行业专家告诉记者:“无论是国家平台的智慧调度,运营商的全栈服务,还是各类厂商对应用场景的深耕,其本质都是在不断降低用算门槛,提升用算效率,让千行百业都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智能算力,进一步推动AI应用落地千行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