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日立制作所正考虑出售其日本国内白色家电业务,交易估值或达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9亿元)以上,已向包括韩国三星电子在内的多家公司征询意向。此举旨在集中资源发展电力、铁路等社会基础设施与企业IT等数字领域。
据悉,日立此次拟出售的白色家电业务主要面向日本国内市场,产品涵盖冰箱、洗衣机等。其实,日立的海外家电业务已于2021年出售给土耳其阿奇立克(Arcelik)公司。如今,日本本土家电业务发展式微,加速其走上了继续战略调整之路。
日立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业务曾涵盖电机、家电、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并在20世纪与东芝、松下等企业一起,凭借技术优势成为全球家电行业的标杆。但随着时间推移,在智能化、节能环保等新兴趋势下,日立未能及时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导致市场份额逐步萎缩,部分年份甚至出现下滑。在销量方面,日立不仅在国际市场上与头部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在日本本土市场也面临着来自本土其他品牌以及进口产品的双重压力。财报显示,2024财年该业务销售额同比下降2%。
近年来,中国等亚洲家电企业凭借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市场响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抢占市场份额。英国欧睿国际统计显示,2024年,从全球冰箱市场份额来看,海尔占22.8%,居世界首位。在洗衣机方面,海尔(27.5%)和美的集团(13.1%)也排在前两名。
此前的多年间,日本家电企业频频进行战略“断舍离”,出手家电业务。原三洋电机的白色家电业务于2012年被海尔集团收购。2016年,东芝将白电业务出售给美的。同年,夏普被纳入鸿海旗下。松下出售三洋的洗衣机、冰箱、电视等业务。
此次日立拟出售白电业务,既是其自身转型的必然选择,也反映了日本家电行业在全球竞争中的集体困境。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家电行业正经历智能化、物联网化的深度变革,而日本企业却困于传统制造思维的路径依赖。当中国企业通过灵活的供应链体系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推出集成AIoT技术的智能家电时,日本企业仍执着于硬件性能的精进,在用户体验创新和软件生态构建上明显落后。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在消费者更注重实用性与价格平衡的市场环境下,反而成为价格居高不下的掣肘。
此次日立白色家电业务的出售计划,或将给全球家电产业的竞争格局带来新的变数。
而日立持续缩减消费电子业务,转而聚焦铁路系统、电网、工业设备及IT解决方案等高利润且稳定的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其推出的物联网平台Lumada已成为核心增长引擎,该平台通过提供全周期技术服务(开发至运维)实现持续性收入,与家电“一次性销售”的商业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如何在收缩传统业务的同时培育新增长极,在保持技术底蕴的基础上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将是决定这些百年企业能否重获竞争力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