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就进一步规范行业竞争秩序作出部署。这与近段时间多部门年中会议所释放的信号形成呼应,“推动重点行业治理”已成为各部门当前和下一阶段工作的明确导向和重要任务。
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落地实践,近期一系列聚焦重点行业调结构、去产能、优供给的“组合拳”精准发力。本轮行业治理将带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推动行业回归创新驱动、质量为本的发展正轨,加速产业提质升级“脱胎换骨”的步伐。
光伏行业的“阵痛”颇具代表性。在7月底召开的2025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大同)研讨会上,不少光伏企业高管坦言,压力依然很大,全行业普遍亏损,行业环境并未比2024年好转。在他们看来,产能过剩、供需失衡是光伏行业目前最严峻的问题,仅靠市场、企业自身调节已难以改变当前格局,大家都在等政策。
光伏产业座谈会的召开犹如一场“及时雨”。会议就进一步规范行业竞争秩序作出重要部署,将“加强产业调控”作为首要任务,提出要强化光伏产业项目投资管理,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淘汰落后产能是“行业治理”中的一项关键手段。此前,工信部提出“以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以光伏行业为例,实施更严格的转换效率标准,转换效率低于23%的产品将逐步被市场淘汰。工信部通过这一创新举措,已成功推动光伏行业淘汰20%的低效产能,将促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企业为达标而主动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的过程,正带动整个光伏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行业治理范围不仅涉及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还涵盖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在市场结构、行业集中度、技术特征等方面差异巨大,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需充分考虑各行业特点,“量体裁衣”、分类施策。
目前,钢铁等一些传统行业面临着“供强需弱”的市场环境,国际贸易争端加剧,这就要求这些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构建“降成本、提质量、增品种”的闭环体系。
比如江苏省,统筹推进淘汰落后、设备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五大行动”,着力破解传统产业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在建材领域,通过编制发布水泥制品等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开展绿色建材下乡系列活动,在需求下行压力下持续挖掘新产品消费潜力。不久前发布的《江苏省产业能效指南(2025年版)》,为各级政府部门招引高效优质项目、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提供了精准指引。
在山西省,“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能”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依托丰富的能源与原材料基础,山西省强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改升级与设备更新,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数据显示,2024年,山西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高达83%,较2021年提升8个百分点;炼铁、炼钢先进产能占比分别提高5.6个和15.3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绿色革命”与效能跃升。
眼下,相关产业正在积极行动,向“内卷式”竞争说“不”,让产业竞争回归创新驱动、质量为本的正轨。一方面,要同步推进内需市场拓展,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满足内需,以内需增长带动产能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寻找新的增量经济,释放出更多经济活动,上述过程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从多部门近期表态来看,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举措正不断细化:稳妥接续“两新”政策、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政策逐步落地。
瞄准“问题清单”,实施系统性变革,重点行业治理正在形成“链式反应”。相信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之下,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市场环境将加速形成,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