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是破解产业发展深层矛盾、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面对近期部分行业出现的无序竞争现象,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从政策层面到行业行动“全面出击”,推动17家国内车企公开承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光伏等多个行业的产能治理不断优化,维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生态。
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行业竞争已从传统的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与创新能力的深层较量。前不久召开的202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列为今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以建立更加适应产业变革新趋势、破解发展阶段新矛盾的治理体系。
下一阶段,全国工信系统要将治理现代化贯穿于产业发展全链条,实施有效监管、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以此保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行业回归创新驱动、质量为本的发展正轨,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强筋健骨”。
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实施有效监管,规范行业秩序避免非理性竞争。整治同质化、非理性竞争,须强化政策供给,引导市场预期,为市场竞争划出清晰“红线”。近段时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密集召开会议,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竞争秩序工作。强调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有关部门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要求深入推进产品价格监测、产品一致性监督检查、缩短供应商货款账期等工作,开展网络乱象专项整治、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和缺陷调查。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项目。
下一步,要持续加强统筹谋划和系统布局,及时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一是分类施策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在新兴领域,坚持鼓励创新、适度竞争,坚决遏制盲目跟风和一哄而散,避免资源浪费;在传统领域,着力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防止低水平、同质化重复建设。二是多制定有利于公开公平竞争的开放性市场政策,吸纳和鼓励多种技术路线与企业公平参与市场良性竞争,杜绝特权型企业或市场主体存在。三是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和提示提醒,选取非理性竞争问题比较突出的行业领域,有针对性开展成本调查,摸清生产经营情况,督促企业自觉规范价格行为。四是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加强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等政策协同联动,落实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促进各方面政策形成叠加放大效应。
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要更好地发挥标准引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标准是制造业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以标准为引领,有利于推动行业追求更有“技术含量”的价值竞争,实现“量增质升”。《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中明确,今年将围绕健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组建5个以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
不过也要看到,当前仍旧存在标准缺失、标准滞后、标准交叉重复等问题,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度也须提高。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指出,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对汽车产品、服务、跨境数据管理等要求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部分汽车品牌自律不严,产品质量和售后保障体系较差,给海外用户造成损失,影响中国汽车的海外形象。
下一步,要构建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新型标准体系。一是强化前瞻布局,聚焦前沿技术和高门槛领域,提前布局标准研制,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二是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三是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鼓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增强话语权;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推进优势、特色领域标准国际化,创建中国标准品牌。
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推动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互协同、形成合力。行业内部的自身约束是确保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强有力的行业自律则能显著降低监管成本、提升法律执行效率,行业主动形成的技术标准与质量公约是对法律条文的有力补充和细化。高景太阳能董事长徐志群认为,光伏行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须坚守“三个自律”:品质自律、价格自律和产能利用率自律。品质是产业发展第一生命线,持续的同质化竞争恐将有损“中国光伏”的品质名片;同时,部分企业陷入非理性竞争,在成本线边缘挣扎,难以可持续发展;此外,当库存到了一定程度时,必须对产能进行主动调控。
“中国汽车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必须用法治代替丛林法则,用创新打破内耗陷阱。”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提出三点建议:强化法律刚性约束,确保违法必究;推动企业自律公约落地,建立信用评级体系;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下一步,行业须凝聚高质量发展共识,积极应对当前挑战。一方面,行业协会要持续完善自律管理体系,强化自律管理功能,推动监管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另一方面,企业则须苦练内功,聚焦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标准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此外,行业各方还应传承众志成城、精诚协作的优良传统,规避非理性竞争,紧密团结在行业协会周围,形成合力,助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