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齐旭报道:8月15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前7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1—7月,我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其中,7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集成电路制造增加值增长26.9%,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4.0%和17.1%。
“今年以来,各方面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我国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会上表示。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6万亿元,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整体水平,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今年以来,从国内人工智能大模型热潮到机器人马拉松,一系列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
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新兴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质量创新供给增加,持续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推动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业今年以来保持较快增长,7月份规上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6.9%和21.7%。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作为关键驱动力日益赋能千行百业。7月份,规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与实体经济融合更加紧密,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各种智能终端产品日渐普及。7月份,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80.8%和21%,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等智能化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4%和18.9%。
绿色发展提质增效。顺应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的增长极,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7月份,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1%和29.4%,碳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等绿色材料产量分别增长43.8%和19.8%。绿色转型也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7月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
“展望下阶段,尽管经济运行中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各方面积极作为,市场需求扩大,新质生产力发展,市场活力提升,将有力支撑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付凌晖表示,下半年有以下几方面支撑因素。
市场需求扩大有支撑。从消费来看,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成效继续显现,消费潜能不断释放。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服务零售额增长5.2%,都保持总体稳定。随着扩大商品消费、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稳步推进,将继续支撑消费扩大。从出口来看,尽管面临个别国家高关税影响,但我国外贸经营主体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货物出口量增质升,外贸韧性继续彰显。1—7月,我国货物出口增长7.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3%。市场需求的扩大为经济平稳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新增长点不断拓展。高技术产业较快增长,对经济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2%,比上年全年提升7.5个百分点。1—7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5%,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均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大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将进一步畅通。
宏观政策持续显效。1—7月,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0.4%和22.9%。在“两重”建设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1—7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水利、电力投资快速增长,随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等政策效果显现,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平稳运行。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预计,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8个百分点,这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在增强。”付凌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