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金句
劳模不仅要自己过硬,更要带动行业进步。
——杨家兴
国庆假期的第一天,辽宁省阜新县福兴镇的荒郊上,风电机组正在晨风中缓缓转动。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阜北区域中心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杨家兴已穿戴好绝缘装备,开始了一天的巡检工作。查看机组运行数据、排查设备隐患、协调应急值守……40岁的他,用快节奏的坚守,诠释着15载风电生涯的主基调。
2010年,从华北电力大学毕业的杨家兴,怀揣着对新能源事业的热忱,加入华能新能源大家庭,成为辽宁分公司一名基层检修员。彼时,中国风电产业尚处起步阶段,他主动请缨奔赴距沈阳几百公里以外的阜新风电场——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只有呼啸的寒风和矗立的机组,却成了他逐梦的起点。15年间,他从“零基础”的技术新兵,成长为集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于一身的行业专家;从一线检修员,一步步走上检修副班长、副场长岗位,先后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能源化学系统五一劳动奖章,获评华能集团首席技师、华能工匠、沈阳工匠。这份履历的背后,是奋斗与坚守写就的答卷。
风电“新兵”的蜕变之路
虽然毕业于电力名校,但初入新能源行业时,杨家兴是同事眼中的“小白”。职业生涯的第一道“难关”,便是冬季机组并网调试。阜新的寒冬气温低至-25℃。为确保机组精准发电,杨家兴需要在户外连续8小时跟踪调控。凛冽的寒风穿透厚重的工作服,冻得他脸颊麻木、手脚失去知觉,绝缘鞋在低温下硬如钢板,每次回到值班室,双脚又疼又痒。“农家子弟不怕苦,就怕学不到真本事。”他把恶劣环境当作“练兵场”,白天跟着老师傅在现场摸爬滚打,记录每一个设备参数、每一处检修细节;晚上回到宿舍,对照图纸琢磨部件原理,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记了几大本。在他眼中,荒凉的风电场不是 “苦地”,而是能掌握真技能的“大课堂”。
2013年,工作满3年的杨家兴主动请缨参与风电机组重大故障维修,他凭借扎实的积累圆满完成任务,正式“出徒”并被提拔为检修副班长。2015年,杨家兴迎来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代表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参加第二届全国电力行业风力发电运行检修技能竞赛。备赛期间,他每天钻研技术规程到深夜,反复模拟故障排查流程,最终斩获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一“赛”成名,同年他被提拔为风电场副场长,开启了管理与技术并重的新征程。
带领团队啃下“硬骨头”
2016年5月,杨家兴调任阜北风电场副场长。这座投产近十年的大型风电场,拥有233台机组、总容量34.95万千瓦,涉及7家外包检修单位、100余名工作人员。如何统一检修标准、管控外包安全、保障老机组稳定运行,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硬骨头”。
“老场要有新活力,关键在精细管理。”杨家兴牵头建立科学的运维模式:依托集控中心实时数据,提前预判设备隐患;制定《外包单位安全管理规范》,明确检修验收“红线标准”;推动员工开展节能降耗攻关,将降低运维成本与提升机组效率结合。在他的带领下,阜北风电场实现233台机组连续多日常态化稳定运行,刷新了老风电场的运维纪录。
2020年7月31日,风电场遭遇短时强暴雨,1基铁塔因外力倾倒,导致21台机组停机,直接影响区域供电。危急时刻,杨家兴冲锋在前,白天协调机具、调配人员,紧盯施工安全;夜晚蹲守现场,梳理次日抢修流程……经过4夜5天的连续奋战,受损线路全部完成抢修送电,最大限度减少了损失。这场“战役”,让团队凝聚力大幅提升,也让“杨家兴担当精神”在风电场落地生根。
用创新书写劳模答卷
2020年,以杨家兴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先后揭牌。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杨家兴华能工匠工作室”、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杨家兴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的“孵化器”。接下来,他的职务再调整为阜北区域中心站副站长。
15年来,杨家兴始终深耕技术创新:主持完成华锐SL1500风电机组并网回路改造、涉网特性优化等18项重大技改项目,解决了众多行业共性问题;参编5项行业及企业标准;累计取得33项专利,其中16项国际发明专利;在国内期刊发表4篇专业论文,1篇案例获评全国风电典型故障案例交流年会“特等奖”。本报特约记者 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