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金句
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前行,就能创造非凡。
——胡庆林
“先进的操作方法,往往历经几十年、几代人的精心打磨。年轻人进入企业,首先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是想默默无闻地干一辈子,还是努力在公司的发展史上留下一笔。”18岁职校毕业后,胡庆林来到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沈阳公司),成为一名铆工。如今33岁的他,早已成长为铆工高级技师和公司最年轻的资深中车技能专家。
勤学苦练 淬火成钢
2011年,18岁的胡庆林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一头扎进车间。从那时起他便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在这个行业里站稳脚跟。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多花时间练习,熟能生巧。”
入职后,胡庆林常常放弃休息时间,主动给同事当帮手,虚心向老前辈请教。下班后,空旷的厂房内时常能看到他一个人对着工件苦练技术的身影。为了提升工作能力,他先后自学了射吸式气割枪、气动热铆枪、手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焊接技能。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制作的《70T级敞车平板式挡板组焊工装》《铁路货运车辆扭曲变形调修》《无钩车辆运转防撞装置》等分别获得公司技师协会立项攻关一等奖和先进操作法一等奖。
10年时间,胡庆林从一名普通的初级工成长为高级技师,再到资深中车技能专家。他始终以“技能成才、技能强国”为信条,不断夯实思想根基,锤炼技能本领。作为一名党员,他还带领分厂青年传承弘扬公司的“红色基因”和“沈车人”精神,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创新创效 匠心独运
长钢轨车组是中车沈阳公司的拳头产品。胡庆林在货修分厂工作期间,负责作业尾车和发电车的检修作业。这两种车型结构复杂,检修难度大,存在许多技术难点。胡庆林通过日常经验积累,仔细研究工艺流程和工作瓶颈,制定了各个工序的生产流程规划,为提升检修质量和生产效率作出突出贡献。
在公司新造货车以及检修货车生产中,他敢于创新,提出了13项创新立项,如“使用激光水平仪对中央大横梁和一二位端梁水平高度差进行校正”等,这些创新成果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他还先后制定了8项创新举措,如“使用罐车水压试验微控系统对罐车罐体进行水压试验”等,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胡庆林运用创新思维,助力分厂创造出了“四个最”的佳绩,即用人最少、效率最高、用时最短、质量最高,使交车一次合格率大幅提升。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传帮带教 携手共进
作为大班组的副班长和技术骨干,胡庆林深知团队的力量。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师带徒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新员工。
“入厂的‘00后’年轻人,内心希望被肯定,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为了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他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从基础操作到复杂的技术难点,他都耐心讲解、手把手指导。在他的悉心教导下,20多名新员工迅速成长为车间的业务能手,所在团队多次被评为公司标兵班组。
从一线萌新到技能顶流,胡庆林以时不我待的冲劲扎根企业高质量发展赛道。他把甘于奉献刻进职业底色,用硬核实力诠释央企青年的奋进DNA,更以对匠心的极致坚守,活成了新时代产业工人里最亮眼的成长范本。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封葑/文 王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