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金句
不论处在什么岗位上,教学都是永远不能丢的本职工作。 ——孙海龙
1998年,刚刚从东北大学毕业的孙海龙成为了沈阳市信息工程学校(原沈阳市计算机学校)的一名班主任教师。深耕讲台27载,孙海龙从最初不熟悉课堂流程、不了解教学规范的“菜鸟教师”,成长为有经验、有想法的教学能手。从促进个人成长,到带领一个系、一个团队共同进步,孙海龙用奋斗热血,诠释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育人匠心。
无论何时也不放下三尺讲台
刚当上班主任的那一年,22岁的孙海龙遇到不少问题。孙海龙是一名非师范生,在东北大学的学习生涯给了他过硬的专业支撑,他的课堂生动灵活,学生愿意听、听得懂。不过,不了解课堂流程与教学规范却成了他教课中的硬伤。“公开课后的交流环节让我红了脸,老前辈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课堂上、工作上、个人习惯上存在的不足。”孙海龙说。
老前辈的直言不讳,让当时的孙海龙汗如雨下,但同时也激励他不断进步。他一点点地熟悉、了解课堂上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等教学环节。在不懈努力下,他的教学流程越来越规范,也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些年里,孙海龙在教务、教研、招生、基建等岗位都工作过,但不管是做普通教师还是中层管理者,他都没有停止过教学工作。“我的前辈告诉我,在学校无论你扮演什么角色,你都是一名教师。你的专业不能放弃,不一定在什么时候,就需要你再次把你的专业知识拿出来,走上课堂、走上讲台。”从教多年来,孙海龙一直以这句话督促自己。
带领全系师生共同成长
2020年,孙海龙兼任机电系主任。来到机电系以后,孙海龙才发现这个系的力量十分薄弱。“我们学校以前是计算机学校,侧重于信息类的专业,而机电系侧重的却是机械、机电、电梯、增材制造等传统专业。”如何让老牌专业在现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孙海龙一直思考的问题。
孙海龙认为,想要建设优秀的专业课程,最重要的就是有专业过硬的教师作支撑。他提出让教师走出去,更广泛地去看外面的世界。这时,沈阳市“舒心传技 莘绅向阳”职业技能大赛走进他的视野,他鼓励教师在技能大赛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2022年,46岁的孙海龙作为年纪最大的选手,首次参加了该项赛事,并在人工智能训练师赛项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孙海龙说:“和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选手在比赛前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对我来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经历。”
在孙海龙的带动下,机电系的师生都于大赛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和提升。“我告诉我们团队的专业课教师,要先当好选手,再当教练、指导教师,之后在更大的舞台上当专家、当裁判,实现自己的价值。”
现在,机电系已经成为学校规模最大的系,占全体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孙海龙说:“孩子们来到我们的学校,就如同一张白纸,我们老师要做到的就是,帮他们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让他们讲文明、懂礼貌,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孩子们未来不论是升学、就业,还是参军,都能做到不恐惧、不迷茫。”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杨洋/文 王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