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九一八的警钟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5版:万泉       上一篇    下一篇

  □胡世宗

  九三大阅兵,那整齐的队列,那钢铁的洪流,那铿锵的步伐,那飘飞的战旗,那从空中呼啸而过的银燕,那“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先进装备,那震响大地的歌声,那掠过天穹的鸽群……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以巨大鼓舞,坚定了人们“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崇高信念。

  我在电视机前,从观看大阅兵的无比兴奋中不舍地走出,情不自禁地又一次来到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想要进一步了解日寇肆意凶残疯狂侵略东北进而侵略我整个中国的暴行,想要重温我们中华民族那段无比屈辱和英勇反抗的历史。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目前已成为沈阳和东北三省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来此的国内外参观者总是络绎不绝。

  此次,范丽红馆长为我当向导并介绍相关情况。

  “勿忘国耻”,是这个馆最鲜明的主题,也是镌刻在博物馆一角“警世钟”上最显眼的四个大字。这只铜铸的“警世钟”,高2.38米,直径1.6米、重达4.2吨,即使它无声地悬挂在那里,也能发出令人心灵感动与震撼、令世界辨别正义与邪恶的强大声音。从2005年起,每年9月18日的9点18分,沈阳社会各界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撞钟鸣警仪式。“警世钟”届时会被敲响14下,并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

  在广场上,赫然入目的是那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一座山一般耸立着的残历碑。

  这是一本翻开的“台历”,高达18米,宽30米,进深11米。这个历史符号经过无数倍的放大,让所有面临它的人的心都无法不为之深深触动。

  这本“台历”右侧镌刻着令全国同胞刻骨铭心的那个日子: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十三秋分;左侧镌刻着碑文:“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这座碑是混凝土铸成,用花岗岩贴面,呈立体稍向后倾斜的台历状,“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还隐约可见诸多个骷髅,仿佛日寇铁蹄下千万个冤魂在呼号呐喊。

  我永远不会忘记,8年前曾采访过这座大碑的设计者——我国著名的雕塑家贺中令先生。他是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画家聂义斌的好朋友。聂义斌多次向我说到中令先生。中令先生当时给这座碑起名为“残历碑”,是那么准确,那么贴切。这个创作的灵感几近天赐。那还是1964年贺中令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沈阳园林处从事造园工作,其间他去辽西北票时,意外地发现了两块木化石,这是一万年前地壳变动埋在地层下的两段朽木化石,有虫蛀的孔洞和破碎的年轻层岩,当时就令他眼前一亮,感到这两块化石就像一部史书,意象中蕴有山河破碎的历史感。

  1981年,贺中令把这两块化石用两条生锈的铁环串联起来,并请人查找到1931年9月18日当时台历的台面。啊,冥冥中,与他的木化石蕴含的意象巧妙地吻合了,残历碑的雏形就是这样产生的。1984年,贺中令自发地按照这个“残历”做了一个石膏的建筑模型,加上“血肉长城纪念馆”的设计,组成了一个综合方案,入选第一届全国城市雕塑方案展,当即受到好评并引起学界关注。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大师吴为山曾评价说:“贺中令的《九一八残历碑》以巨大的翻开的日历造型,凝固了历史时刻,以寓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是纪念碑形式的创新,更是创作思维的飞跃。”

  有一年在辽宁省人大、政协会上,政协委员、画家、中国画《八女投江》的作者王盛烈提议在沈阳建立九一八纪念馆,恰逢九一八事变60周年,会上通过了这个提案,并向社会广泛征集设计稿。这次征集共收到62篇稿子,贺中令这个“残历碑”获得评委一致好评,都称赞这个碑馆合一的设计出神入化又节省开支,就不再考虑其他方案了。碑馆地址就选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地,距当年日军第一个攻占的东北军北大营仅800米。当年9月18日,碑就立了,馆也开了,人们纷至沓来,参观者众。南来北往经过沈阳的铁路线路就在碑馆身旁,飞驰列车上的旅客凭窗可望见这座寓意深远的残历碑。

  在这巨大的“残历碑”边远处,我看到在一个铁笼子里,倒着的一个水泥制作的碑,这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为了炫耀武功,赶制了一块长条形的木质标牌,竖立在九一八事变爆破地点的铁轨东侧。1938年,日本关东军又在当年柳条湖事件的爆破地点附近建立了一座有方形底座、整体呈炸弹尾翼形的石碑,立于一个两米多高的石砌梯形基座之上,为使这座碑更加醒目,日本侵略者不但在基座正面刻了“爆破地点”四个大字,还在碑的后面,立有四个牌子,分书“爆”“破”“地”“点”四个大字。从远处望去,整个碑就像是扎入底座里的一枚炸弹,因此也被人们称作“炸弹碑”。抗战胜利后,人们推倒了它,并在1991年迁至残历碑广场展出,如今它已成为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一个铁证。

  无论远看近看,“残历碑”都像一部打开的大书。在它面前,在巨大深厚的历史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

  博物馆里,展出了日寇残害抗日志士、杀我同胞的雕塑和图片,如火如荼开展抗日斗争的支撑厅厦也是支撑东北抗日大局的四根大柱,分别是东北军柱、义勇军柱、东北抗联柱、民众柱。这里,还有1956年曾参加审判日本战犯的特别军事法庭相关工作的詹灵榭的后人捐赠的詹灵榭在审判工作期间使用过的一个棕色的公文包。我还看到抗联勇士们出没的林海雪原的茫茫景象,还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诞生在东北民众抗日的热潮中,那首歌曲及高唱歌曲的群众的浮雕,令我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敬仰。

  我轻轻地走在博物馆的历史通道中,那由下向上的通道,是从低谷走向胜利的通道,从“1931”到“1945”共14块贴地的年份铜牌,那是东北也是全国同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战14年的象征和凝缩。

  该馆社教部副主任季宁向我介绍说:“九月三日大阅兵之后,天天参观群体爆满,虽然不是节假日,但每天都有一两万人。在第一展厅,沈阳市皇姑区残疾人协会组织十多位盲人前来参观,盲人虽然看不见展板上的图片,但却静静地站在那里一直认真倾听讲解员讲述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故事。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学校、文艺二校等多所学校的同学们在第四展厅的‘国歌墙’前,高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和纪念抗战胜利的振奋之情!”

  走出馆区,面对残历碑,范丽红馆长郑重地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一枪是在沈阳打响的。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是在沈阳拉开的。日本战犯接受国际军事审判也是在沈阳进行的。可以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沈阳画上了一个句号。”

  此刻,我耳畔响起的是钟声,是那座“警世钟”发出来的嗡——嗡——嗡——震撼心灵的钟声。我想到2025年天安门广场九三大阅兵的主题,那是特别醒目的一个标语,那是向世界宣告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那是我们发自心底最深挚、最强烈的呼唤,此刻,这16个金色的大字,就镌刻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参观结束时的那面墙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