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慰问小队要来,94岁的李英老战士早早下楼,穿好军装,坐在院子里等待着孩子们……倾听岁月荣光、传承红色薪火,在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沈阳市嘉颜益行公益组织来自不同学龄段的学生,走进辽宁省军区沈阳第三、第四、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走访高鹏华、雷玺、李英三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引领孩子们了解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感受英雄们深沉的家国情怀。
童声问英雄:
您为什么参军?
来自沈阳市和平一校五年九班的杨曦童为爷爷带来一封信:“亲爱的高鹏华爷爷,您好,我听过您孤身穿越封锁线,力保通信生命线的故事。在朝鲜新义州,4架敌机狂轰滥炸,您却不顾安危保护电台……”
“高爷爷,您当年为什么去参军?”面对孩子清澈的目光,98岁的高鹏华眼神坚定。1946年,19岁的他加入359旅,成为一名无线电报务员:“那个年代,守护家园是每个青年的责任。虽然也会害怕,但决心更强大。”
“战场上的生活苦吗?”94岁的李英老战士神情凝重:“九一八事变后,我也成了‘亡国奴’。直到辽沈战役时,解放军住进我家,帮我们打扫院子、挑水,我才明白这才是人民的军队!”正是这份感动,让他毅然参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空军建设,1950年又投身抗美援朝运输保障工作。“行军途中,馒头冻得像石头,牙齿啃掉了也得慢慢磨。最难受的是缺水,炒面干得咽不下去,只能抓把雪解渴。”他摊开双手,仿佛还能触摸到那段艰苦岁月。
谈及装备对比,高鹏华讲述了保护电台的惊险一幕:“战争期间,我腰间长疮,但为了不离开电台,不耽误打仗,坚持不打麻药做手术。”抗美援朝战场上,他握着一支手枪,背着一个挎包,孤身穿越封锁区为423团指挥所送去情报。“没有先进的装备,但我们有智慧和勇气!”老战士的话语中透着无比自豪。
少年悟担当:
最难忘的是什么?
初中生的提问,聚焦于战火中的情感与担当。“出发前,您最放心不下什么?”面对这个问题,95岁的雷玺老战士目光深远:“最放不下家中父母,但更懂得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战友之间最难忘的故事是什么?”高鹏华情绪激动地回忆起穿越封锁线的经历:“炮弹飞来时,声音远近各不相同。我凭借当报务员练就的听力,在弹雨中穿梭。”当他满身泥土突然出现在指挥所时,团长激动地将他紧紧抱住。这段生死经历,让在场学子深刻理解了战友情深的含义。
李英说,在押运物资的列车上,同志们团结一心,在敌机轰炸下互相扶持。作为运输保障部队的一员,他负责调配马凳、桌椅、行军床、帐篷等物资,还要运送水泥、钢材、木材等建设材料。“正是这种生死与共的情谊,支撑着我们走过最艰难的岁月。”
青春思传承:
对年轻时的自己说句话,您会说什么?
大学生们的提问,触及历史的深层价值。“哪场战斗瞬间最令您难忘?”高鹏华再次提及穿越封锁线的经历,细节之处更显惊心动魄。李英则回忆起押运物资时,面对敌机轰炸、饥渴交加的漫长等待,“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永别。”
学生们献上精心准备的手写贺卡和手工纪念品,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崇高敬意。
沈阳市沈河区南塔街小学六年一班关闰芾将一架歼20战机模型送到高鹏华手中:“爷爷,这是我收藏的歼20模型,它每一年都陪伴志愿军遗骸回家。”高鹏华接过模型,语重心长地说:“谢谢宝宝!希望你有远大的志向,将来考上空军,报效祖国!”
活动的尾声,一个温情问题引发深思:“如果对年轻时的自己说句话,您会说什么?”高鹏华沉吟片刻,坚定而温和地说:“我会告诉他:别怕,你的选择是对的。为了祖国和人民,勇敢地走下去。未来的中国,会如我们所愿,越来越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