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当好科创家 更要当好“联络员”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9版:科技天地       上一篇    下一篇

  科创家也是“联络员”。我要以自己为支点,撬动、联合、融会贯通各种创新资源,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显英雄本色。

  ——刘晓光

  在沈阳,一大批兼具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特质,具备“技术+创业”的双重基因,且年富力强、敢想敢干的科创家,正以独树一帜的理念和一步一个脚印的求索,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劈波斩浪,在新时代东北、辽宁、沈阳全面振兴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创新突破,烙下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

  记者近日与沈阳科创家代表、沈阳国科光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光明)总经理刘晓光面对面。他说:“科创家也是‘联络员’。我要以自己为支点,撬动、联合、融会贯通各种创新资源,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显英雄本色。”

  当好苏州沈阳的“联络员”

  推动项目落地

  刘晓光第一个联络员身份,就是担任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医工所)与沈阳市、浑南区之间的“联络员”。

  时间回溯到2019年,沈阳市希望引进苏州医工所先进技术,为沈阳打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高地再添动力。当时已是苏州医工所产业领域负责人的刘晓光毛遂自荐,主动承担起项目执行人的重任。

  从苏州到沈阳,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并不是头脑一热作一个决定那么简单。刘晓光坦言,作出决定前,他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回到沈阳,为东北振兴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是我多年的梦想。人生需要闯一下,不能耽于想,要敏于行。”刘晓光不缺少青年人的锐气,他和三名同事携手北上,开启人生新篇章。

  在随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刘晓光往返于苏州、沈阳,咖啡馆成为国科光明创始团队经常性的办公场所。“那时我就是一名联络员,沟通、对接苏州医工所和沈阳市相关单位,注册企业、推动合作协议落实。”刘晓光说。

  多年来,刘晓光一直希望开发出一款细胞病理诊断领域的全自动设备,大幅降低依靠经验的病理诊断的误诊率,从而能够对多种癌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他将这项突破性成果和项目从苏州带到了沈阳,研制出国内首台全自动细胞病理诊断流水线。该款产品将传统病理检测流程由48小时压缩至2小时,通过AI辅助诊断使准确率提升至98%。

  刘晓光笑着说:“全自动细胞病理诊断流水线就像是我的孩子,她受到国内很多龙头企业的青睐,我一定要给她找个好婆家。目前,项目转化在即,合作方将在沈阳建设工厂和生产线。”

  来到沈阳,坚定走“医工结合”之路,刘晓光说:“现在看,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把苏州医工所在‘医工结合’上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到了沈阳,促进了沈阳‘医工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

  当好成果转化的“联络员”

  打造创新平台

  国科光明大门前,沈阳健康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辽宁国科先进医疗器械中试基地、沈阳市先进医疗器械中试基地三块牌匾格外吸引眼球,企业的平台属性极为清晰。

  “我们就是要打造一家专注于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平台型企业,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进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刘晓光说。

  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联络员”,刘晓光并不轻松。他坚定推进人才、项目本地化,打造了一支由60余名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构成的科研团队,组建了光学、电子、软件、机械、机械设计五大科研团队。

  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危急时刻,至今仍令刘晓光记忆犹新。“那时,企业账号上只有能够发员工一个月工资的资金了。”下一步怎么办?未来怎么办?正在重感冒中的刘晓光苦思破局之策。最终他拖着病体南下杭州,将团队储存的、尚未完全开展攻关的一个技术方向,作价1000万元转让给一家企业。“当时是疫情防控期间,企业老总是我朋友,他既想了解我的成果,又担心受到传染。我上门说服他,还和他交流了两天,让他清晰掌握技术攻关路径。”

  学工程专业出身,受到苏州医工所倡导产品工程化理念的耳濡目染,刘晓光始终推动和践行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工程化。

  “国科光明建设省市两级先进医疗器械中试基地,就是希望汇聚更多高端创新资源,打造一个开放、创新的平台,工程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从概念到生产线的科技成果转化闭环。这样,科学家、科研人员创业风险会小很多,大家都可以争当科创家。”

  刘晓光拿起一个眼部按摩设备介绍,一名大学教授拿着自己的专利来到国科光明,希望将成果转化。“我们根据专利研制出产品,并以150万元转化给企业。现在已经推出第二代产品了。”

  当好科学普及的“联络员”

  培养后备人才

  什么是刘晓光几年来最有成就感的事,他的回答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我把60余名东北籍科研人员引回沈阳,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现在他们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刘晓光心中,东北振兴,东北人义不容辞。出生于吉林、硕士就读于沈阳药科大学的他回到沈阳,创建国科光明,并在2023年启动“东北籍科学家回归工程”。国科光明科研团队中,不乏来自国内知名大厂的东北籍科研人员。

  成立仅5年,国科光明已成为沈阳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但刘晓光还有很多事要做,在他的心中,每件事都刻不容缓。

  建设产业园的想法萦绕在刘晓光心头多年。国科光明正在全力推进与万锦医工(沈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医疗器械产业园。“在这个全新产业园中,将体现我们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多元化价值。”

  刘晓光正在扮演科学普及的“联络员”角色,研制出“AI+青少年儿童健康检查系统”、开展科普活动进校园、建设国科光明科普教育基地,每一件事他都亲力亲为。

  “科普是百年工程、百年大计。国科光明的科普项目,会将高大上的科技成果、装备简单化、具象化,让青少年了解到科学发展的水平,提升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还要在科普中发现并解决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牢基础。”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文 安呈浩、孔德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