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一河融南北 两岸百业兴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晨的浑河,波光粼粼,三好桥的钢拱塔如一对银白“兔耳”轻耸云端,投射在岸边的影子被晨跑者的脚步揉碎成金。对岸,和平体育公园的千亩向日葵正舒展花盘,与远处“沈阳之夜”非遗打铁花的火星遥相呼应——这幅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画面,正是沈阳唯一拥揽浑河两岸的和平区,以水为轴书写的文体旅融合实景画卷。

  浑河作为沈阳的“母亲河”,其两岸生态与经济价值显著。和平区凭借跨河区位优势,以浑河生态景观为基底,打造“两岸差异化经济带”。南岸和平湾数字总部基地项目即将开园,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科创新城初具规模;长白岛板块已成为高品质宜居区,拥有优质教育资源与完善商业配套。北岸则聚焦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汇聚众多企业总部与高端商业载体。

  这条流淌千年的河流,已成为和平区发展的“黄金主轴”,南北两带文体旅融合与产业协同崛起,从景观之河、生态之河变为产业之河、文化之河,和平区在6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唯一跨河城区的振兴实践。

  一河为轴 从“地理分割”到“河城共生”

  俯瞰和平区,浑河宛如一条碧绿的玉带蜿蜒而过,串起南北两岸20多公里的城市风景线,勾勒出一幅“河城共生”的和谐画卷。从东向西望去,南岸和平体育公园、长白岛森林公园、和平杯世界足球公园,北岸沈水湾公园、罗士圈生态公园等如明珠镶嵌,商业街区、高档居民区、科创园区等依偎在河两岸,错落有致。

  9月23日傍晚,居民于春颖一家四口在长白岛森林公园散步。“从北京来沈阳发展,我们首选在和平区浑河南岸安家,这里环境好,而且还有发展潜力。”她分享道,“如今这里的交通很便利,教育、商业设施也完善,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了我们的品质生活。”她的女儿沉醉于郎朗钢琴广场的旋律,儿子则酷爱在连片的足球绿茵场上奔跑。于春颖感慨:“这是我理想中的生活。”

  于女士的真切感受,映照着沈阳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从1996版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跨河发展”,到《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立“一河两岸”格局,浑河正从城市的“生态轴”升华为人文、经济、生态并重的“功能轴”,打造功能集聚区、城市会客厅与生态绿廊道。

  浑河和平段河道的亮丽蜕变,始于制度创新的根基。和平区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和平区构建“党建+河长制”责任体系,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双总河长,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网络层层压实责任,实现从“河长制”到“河长治”的质变。在此框架下,治理策略精准发力:“三源同治”破解污染难题,“数字河湖”赋能智慧监管,“全民共治”凝聚社会合力。

  成效已写入自然。和平区城管局负责人介绍,浑河和平段已形成鱼类32种、鸟类52种的共生系统,堤防防洪达标率100%,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昔日的城市边界,已成为野鸭栖居、白鹭翩跹的生态廊道。与此同时,和平区在两岸建设生态、景观、历史、地域、文化、艺术、体育等多种特色的主题公园和景观建筑,不断完善的亲水设施和区域功能,对滩地进行绿化补植,修建马拉松赛道、滨河木栈道及各种运动设施……一系列举措不断推动生态价值的转化,以浑河为轴,文化体育、创新科技、商务博览等功能不断向两岸聚集,形成“拥河发展”的和平新生态。

  跨河“链”百业 奏响融合发展“三重奏”

  优越的生态本底和清晰的功能规划,为文体旅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绝佳舞台。

  浑河之畔,活力涌动。记者了解到,在区委的统筹推动下,和平区精心谱写着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三重奏”——以运动篇章汇聚人气,以艺术韵致增添魅力,以休闲意趣促进消费,持续释放区域发展新动能。

  在和平湾,40片连片足球场组成和平杯世界足球公园,这里连续11年举办11届“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累计吸引全球23个国家、近3万名青少年球员参赛,成为一张亮丽的体育名片。仅今年,和平杯世界足球公园就举办了区级以上体育赛事8场。

  同时,蓝天白云下的绿茵球场更是各类音乐节竞相追捧的最佳场地,今年相继举办了沈阳玫瑰音乐节、沈阳泡泡岛音乐节、沈阳三车间工业摇滚音乐节,累计吸引游客17万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1423万元。大型文体活动的接连上演,将短暂的“流量”成功转化为持续的“留量”,带动了长白岛-和平湾商业走廊的发展,点亮夜间经济,提升整体空间价值。

  在北岸,今年连续举办11届的浑河之夏文化艺术季在沈水湾公园云飏阁举办7场演出,共计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在南岸,郎朗钢琴广场演出季在钢琴爱好者的追捧下连办9届,今年的13场演出吸引观众超2.5万人次。南北两岸遥相呼应,艺术与音符在河畔自由流淌,成为沈阳惠民演出的金名片。

  今年在K11购物艺术中心大鹏广场举办的沈阳雪花国际啤酒嘉年华,以酒为媒激发消费活力,传递出沈阳这座城市浓郁的人情味、烟火气、时尚风与国际范。

  文体旅活动重在聚人气、聚财气、共促发展。和平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和平区在浑河两岸举办各类大型活动50余场,涵盖冰雪运动、文化艺术、亲子研学、市集嘉年华、体育赛事等多个类别。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浑河两岸和平段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大型夜游灯会、非遗表演、篝火晚会、冰球赛事、情景史诗以及连绵花海接连上演。水清岸绿、充满活力的浑河,已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游玩的“城市会客厅”。

  浑河畔的魅力究竟有多足?作为两届和平湾新春灯会及首届“沈阳之夜”大型夜游灯会的主办方,辽宁升势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红感触颇深:“浑河穿城而过,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是沈阳人的母亲河,大家天然愿意亲近‘她’。2025年和平湾新春灯会入园人数突破30万,跻身全国十大热门灯会。而今年8月在新春灯会原址启动的夜游灯会入选抖音全国最受欢迎景区第七名,创下了单日最高1.5万人次的入园纪录。”

  支起新骨架 全域融合发展的共生生态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如今浑河和平段两岸通行越来越便捷:浑河大桥与南阳湖大桥分列东西,三好桥、南京桥、胜利桥则直通浑河南岸和平区的“腹地”。

  地铁4号线和9号线的通车,缩短了浑河南岸的长白岛、和平湾与北岸老城区之间的通行时间。西接悦融路、东连长白北路的和融桥正式落成,更将和平区南岸两大高能级经济圈——长白岛与和平湾紧密相连,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座桥、一条轨道,贯通的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更是整座城区发展的产业大格局。

  展开和平区地图可见,浑河居中而过。北岸传统商贸繁荣,文化底蕴深厚;南岸日新月异,一座科创高地快速崛起。

  9月22日,在和平湾数字经济总部基地一期项目现场,记者看到千余名工人同步作业,全速推进项目收尾,迎接“十一”过后的正式开园。作为沈阳和平湾生态科创示范区项目的“开篇之作”,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沈阳联合科创中心、沈阳人工智能中心等项目已签约入驻。

  作为沈阳市35个核心发展板块之一的和平湾,是浑河两岸重要功能节点、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和平区以总投资360亿元的沈阳和平湾生态科创示范区项目为引领,正在加力打造中央智慧活力区,建设国际城、健康城、公园城……

  大量优质项目加速落地,形成强劲的“磁场效应”。在和平区文旅产业在建项目清单上,和平湾国际社区、农旅(一米田园)、魔方农场、集酷无动力乐园、空中地标式景观媒体等一系列项目正加快推进。白马小镇负责人董春光告诉记者,项目以马术训练场为原点,已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发展成为占地超一万平方米的综合性文旅区域。“正是看中了浑河两岸独特的生态美景与发展潜力,我们愿意扎根于此,与城市共同成长。”董春光说。

  这些项目的落地与升级,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休闲生活,更进一步串联起浑河沿岸的生产、生态与生活空间,为和平区高质量发展持续聚势赋能。

  记者观察

  一条河拥有无限可能

  从防洪屏障到城市会客厅,从地理边界到发展中轴,和平区用一条河的蜕变,诠释着文体旅产融合的深层逻辑:当建筑成为网红地标,当非遗遇见现代科技,当生态基底支撑业态创新,一条河便不再只是水流的通道,而成为承载城市记忆、激发经济活力、彰显文化自信的“黄金纽带”,这让一条河拥有无限可能。

  浑河潮涌不息,发展未有穷期。以浑河为轴,和平区正在持续深化“城市会客厅”的内涵与外延,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浑河文化IP,它不仅限于自然景观与大型活动,更延伸为融合历史、艺术、休闲与创新的品牌标识,成为助推区域发展的软实力。

  在浑河两岸,依托云飏阁、郎朗钢琴广场等载体,“浑河之夏”“交响音乐节”等品牌活动深入人心,持续吸引市民和游客驻足。借此,和平区加快推动文化IP向全域拓展,八经咖啡小巷荣获“2025中国咖啡产业特色街区创新奖”;洛缦青年友好街区保留街区肌理与文化记忆同时,注入咖啡轻食、文创市集、共享办公等新业态,成功打造成为集休闲社交、创业交流于一体的青年打卡地;长白雅德里则依托滨水生态,打造集轻度假、文创体验与休闲商业于一体的城市微度假目的地……

  这些散布于和平区多处、风格各异的文化节点,与浑河沿岸的生态魅力遥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张覆盖全域、多维立体的文化网络。以文化IP为引领,强化资源整合与场景营造,和平区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人文魅力的共生共荣,让浑河真正成为沈阳的城市会客厅和文化新地标。

  在和平,浑河不再是“流过城市的河”,而是“属于城市的河”,它用浪花书写着文体旅产融合发展的沈阳答案,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旅破局,提供了一份“以水为媒”的鲜活样本。

  这条跨越浑河的发展之路,终将通向更具活力、更有温度、更富内涵的未来。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