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金句
“人生不用做很多事,把‘守粮’一件事做好,就够了。” ——宋岩
在沈阳第一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粮人”,宋岩就是其中之一。二十五载春秋,他只做一件事:守护粮仓。经手粮食数以万吨,他却说,“每一粒,都事关国家饭碗。”
初心如种,深扎一线
“大树之所以参天,是因为根扎得深。”这是宋岩常挂在嘴边的话。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就再没离开过仓储一线。“粮食仓储,看似平凡,却无比光荣。”他说,“人生不需要做很多事,把一件事做好,就足够了。”
去年秋粮收购高峰期,送粮车排起长龙,日均排队超百辆。那几天,宋岩带着保管员日夜连续作业,日入库量超2000吨,最终实现“颗粒归仓、安全零事故”。望着最后一车粮稳稳入仓,他长舒一口气:“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技术攻关,低温锁鲜
东北地区储存稻谷,易面临夏季高温带来的品质下降。宋岩为攻克这一难题,凭借其专业知识,持续思考、深入学习,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并借鉴成功经验,在企业内部不断探索、试验,最终成功研发出适合本企业的“机械通风+空调控温”绿色储粮技术。通过控制仓温、机械通风,实现低温绿色储粮,有效抑菌防虫、延缓品质变化。
“成功的经验都是在总结失败的经历中得来的。”他回忆,当初因空调温度设定不当,错失机械通风时机,导致粮堆“上冷下热”,局部出现升温迹象。后来通过人工翻倒粮面、单管风机吸风、重新设定空调温度,才化解险情。“变量极多——粮食品种、水分、地域气候……必须因‘地’因‘时’不断调整储粮措施。”
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在于“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创新求变”的递进。“没有前两步,就谈不上真正的创新。”
差一厘米,也不行
每年近10万吨粮食从他手中经过,杂质率却被严格控制在合格范围内。秘诀是什么?宋岩的方法很朴实:“腿勤、手勤、口勤。”他坚持现场巡查、亲自扦样、与工人不断沟通,“再先进的机器,也离不开人。”
他对细节的坚持近乎“偏执”。每个粮仓的装粮高度需精确到厘米。一旦发现作业偏离标记,哪怕仅一厘米,他也会立即纠正。“‘差不多’是差多少?安全储粮,没有‘差不多’。”
守护“大国粮仓”,培育新力量
宋岩在集团内推行的低温绿色储粮技术,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更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他更看重的,是这项工作背后沉甸甸的国家责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他说,“我的使命,就是守护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尽管已是部长,他仍坚持学习,通过专业书籍、培训和网络不断更新知识库。对部门的年轻人,他亲自带、一起干。“我希望他们快点成长,早日独当一面。”
若用一种粮食比喻自己,他选择稻谷——“越饱满,越低头。人这辈子,专心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