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一名嘉宾使用具有实时提词功能的AI眼镜完成“脱稿”演讲,让智能穿戴产品再次“破圈”,引来不少网友关注。
将智能手表与车身轻轻一碰,车门随即解锁;戴上智能眼镜,转向收款二维码,轻松完成支付……手表、眼镜、戒指,这些寻常的穿戴物品,如今变得越来越“聪明”。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作为智能产品生态中的重要一环,智能穿戴在AI时代如何从“破圈”向加速普及迈进?
智能穿戴产品迭出
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的AI眼镜成为“吸睛”单品。一名外国参展商戴上这副眼镜后,实时翻译功能叠加智能显示屏,帮助他从容应对中国客商交流询价等情况,实现无障碍沟通。
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公关负责人黄志昊说,这款AI眼镜外形、重量与普通眼镜并无明显区别,但功能丰富。内嵌屏幕在特定视角可以显现文字,定向扬声器可以用于听音乐和接打电话,还有基于AI技术的翻译、导航、智能问答等功能。
这是智能穿戴产品发展的一个缩影。系列数据表明,与AI结合的智能眼镜新品涌现,正成为智能穿戴市场的新亮点。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同比增长110%。天猫数据显示,今年7月,AI眼镜的新品发布数量同比实现双位数增长。除了智能眼镜,智能穿戴市场上还出现了智能戒指、智能腰带、穿戴式外骨骼产品、智能心电衣等产品。
北京亮亮视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吴斐认为,智能眼镜赛道是新增长源,智能手表和手环则进入功能拓展与升级的存量优化阶段。
功能适配不同人群场景
满足多种消费需求
为什么智能穿戴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供需双方受访者均表示,当下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是智能穿戴产品,特别是智能手表手环走热的关键因素。
随着设备互联兼容性持续增强,用智能穿戴产品“智联万物”渐成新趋势。通过与手机、家居、车载系统等终端的协同,智能穿戴化身为智能生态的入口之一,可跨场景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
在青海西宁一家品牌数码专卖店,顾客安先生被智能手表“腕上控车”功能所吸引:“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手表可充当部分配对车型的钥匙。以前手表可以刷开门禁,现在连车也可以,功能越来越全,出门更省事儿了。”
“通过与手机互联后,基于App中的地图模块,眼镜能知晓我当下的位置,并将导航指示显示到镜片上,不用低头看导航了。”广西南宁市民黄先生说,在真实视野中看到类似游戏界面中的导航箭头,很有“赛博风”,既方便又有趣,这是他选择这一产品的重要原因。
多点发力
让智能穿戴加速迈向普及
尽管智能穿戴产品市场在扩大,但很多消费者对这类产品仍处于“尝鲜”阶段。业内人士指出,智能眼镜、智能戒指等新兴品类尚处于市场发展初期,面临一定技术瓶颈和成本难题,消费人群也需从兴趣极客向普罗大众扩展。相对成熟的智能手表手环,则应加快拥抱AI技术,开拓产业新蓝海。
多家智能眼镜企业坦言,要让用户实现日常佩戴,还存在轻量、性能、续航间的“不可能三角”困境,需芯片、光学显示、应用生态等全产业链协同突破。此外,成本降低依赖出货规模,而用户规模扩大又需产品性价比支撑,当前二者存在相互制约关系,需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
受访企业和专家普遍指出,与AI深度融合已成为行业共识,也是智能穿戴产品迈向普及的主要发力点。
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智慧健康中心主任杨斌教授指出,未来,当智能穿戴设备在监测上达到医用级别后,可以与居民健康档案结合,帮助提高医生诊断准确性。比如,通过综合分析智能手表记录的多年心率、血压数据以及医院检查结果,辅助医生更精准诊断心血管疾病。(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