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艺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居民素质、促进社区治理和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沈阳市以“幸福教育进社区”为主线,持续推进社区教育品牌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中国式现代化沈阳实践的新背景下,社区教育仍面临品牌意识不足、特色不鲜明、推广力度不够等现实挑战,亟需探索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品牌建设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
沈阳社区教育新使命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沈阳市社区教育承担着特殊而重要的时代使命。
首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即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服务,提升居民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
其次,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增强基层治理效能。社区教育不仅是教育服务的延伸,更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有效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推动“两邻”理念的深入实践,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教育支撑。
第三,构建学习型社会,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社区教育是学习型城市建设整体框架的基础单元,要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品牌建设,推动社区教育从“有学上”向“学得好”转变。
当前沈阳市社区教育
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沈阳市社区教育品牌建设距离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集中体现为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首先,品牌意识薄弱,战略定位模糊。部分街道和社区将教育简单等同于文体活动,未能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高度看待品牌建设。管理层缺乏顶层设计,执行层因日常事务繁重无力推进,居民参与度和认同度不高,品牌影响力有限。
其次,内容同质化比较严重,本土特色缺失。当前社区教育项目多集中于舞蹈、书法等传统领域,缺乏与沈阳作为工业重镇、英雄城市和多文化融合区域相匹配的特色内容。红色文化、非遗传承、民族共生等优质资源未得到有效转化,“一社一品”或“一街一特”的差异化品牌格局尚未形成。
第三,传播方式传统,推广效能不足。品牌推广仍高度依赖公告栏、微信群等传统渠道。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不统一、故事叙事能力弱、效果评估机制缺失,导致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形成持续的社会关注和资源投入机制。
沈阳市社区
教育品牌建设路径探索
沈阳市以“幸福教育进社区”为主线,在推动社区教育从“有学上”向“学得好”转型升级过程中,需重点从数字赋能、联盟构建和文化引领三个维度系统推进,探索符合沈阳实际、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品牌建设路径。
首先,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加快“沈阳社区教育云”平台建设,整合全市教育资源。打造“沈阳乐学”APP、“银龄学堂”小程序及“家校社”钉钉插件,服务不同年龄群体。通过居民学习画像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课程精准推送与质量优化。
其次,建立联盟,打造协同发展新格局。由市教育局指导、开放大学牵头,联合在沈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成立联盟理事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编制资源图谱。制定品牌建设标准,完善分级评定与动态管理机制,引导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办学水平,确保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文化引领,培育特色发展新动能。挖掘沈阳文化资源,开发英雄城市案例、红色研学路线及非遗传承课程。实施“一街一品”“一社一特”计划,培育百个特色项目,培养社区文化带头人。建立居民议事机制,建设文化驿站,推行“点单式”服务,切实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沈阳市社区教育品牌建设需要政府、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数字化赋能、品牌联盟构建和文化引领三大路径,可以有效提升社区教育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沈阳市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沈阳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院。本文系沈阳市2025年度社区教育科研课题(20251009)《沈阳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