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自秋分起,气候正式转入深秋,气温呈逐步下降趋势,寒意日渐明显。
9月23日,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计毅提醒市民:养生策略需从夏季的“生长”导向转为秋季的“收敛”导向,核心在于养护肺脏、滋阴润燥、收敛神气,为寒冬的到来筑牢健康基础。
了解秋分对人体的影响
计毅称,秋分的气候特点正以不同方式影响人们的健康,了解其规律与影响,是做好秋日养生、预防不适的重要前提:
燥邪主导,易伤肺腑:秋分过后,降水量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燥邪”成为主要致病外邪。其侵袭路径始于肺系相关部位,包括口、鼻、咽喉、气管及肺脏,进而引发“秋燥”症状,常见表现为口干舌燥、鼻咽干涩、干咳少痰、皮肤干痒皲裂等。
昼夜温差显著,寒邪易侵:“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精准概括了此时的气候特征——早晚寒凉、正午偏热,温差波动较大。人体毛孔随温度变化频繁开合,若保暖调节不当,寒邪易乘虚而入,诱发感冒、咳嗽、腹痛腹泻等病症。
万物凋零,易致情志抑郁:深秋时节,秋风萧瑟、草木凋零,此等景象易引发人内心的凄凉、忧郁之感。中医有“悲伤肺”之说,过度悲忧会耗伤肺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秋分养生四大要诀
结合上述气候与人体影响,可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秋分养生:
1.饮食调养:滋阴润肺,少辛增酸
饮食是抵御秋燥的直接手段,总体原则为:多摄入滋润柔润之品,减少辛辣燥热之物,适当增加酸味食物。
推荐食材:
蔬果类:梨(生食清热、蒸熟润肺)、银耳、百合、山药、荸荠、莲藕、甘蔗。此类食材味甘多汁,可有效滋阴生津、润肺止咳,缓解秋燥不适。
坚果类:芝麻、核桃、杏仁。能润燥滑肠、滋养肌肤,改善秋季皮肤干燥问题。
豆谷类:糯米、粳米、蜂蜜。煮粥或冲调饮用,可健脾益胃、补充津液。
推荐食疗方:百合银耳莲子羹、蜂蜜蒸梨、山药粥。
注意事项: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避免助燥伤阴;适当食用山楂、石榴、葡萄等酸味食物,借“酸能收敛”之性固摄肺气,防止阳气过度耗散。
2.起居作息:早卧早起,科学保暖
顺应自然调作息:早卧早起,提升日间精神状态。
“秋冻”需适度:“春捂秋冻”的核心是让机体逐步适应寒冷环境,增强抗寒能力,但并非人人适宜、全身皆冻。老年人、体弱者及儿童需避免盲目“秋冻”;头部、颈部、腹部、足部等易受凉部位,应适时增添衣物,防范寒邪侵袭。
3.精神情志:安神定志,疏解悲忧
主动调整心态,多与亲友交流沟通,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如登高远眺、漫步郊野,借秋高气爽的开阔景致舒缓心境,消解低落情绪。
4.经络穴位:按揉保健,简便有效
推荐两个易操作的养生穴位,每日按揉3—5分钟,可辅助秋季保健: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凹陷处。按揉此穴能通利鼻窍,预防鼻炎、感冒及呼吸道疾病,缓解鼻咽干燥不适。
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侧凹陷下方约四指宽度处。作为中医经典“强壮要穴”,按揉可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提升机体正气(免疫力),增强抗邪能力。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