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秋分:稻花香里说丰年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7版:一城花信       上一篇    下一篇

  山石嶙峋间碧蝉花悄然绽放,与棋盘山人文遗迹的对话,凸显沈阳历史厚度与自然之美。

  张琳作品

  金钱花明黄灿烂绽于沈阳东塔桥畔,桥影倒映水面,与花草相映成趣。高韵乔作品

  承载沈阳人记忆的八王寺汽水瓶,插入满含诗意的野生蓼花,二者相契,唤醒关于时光的回忆。

  裴朗延作品

  沈阳博物馆秋分打卡章。

  范寻作品

  关注更多资讯

  请扫描下载

  沈阳发布APP

  秋分,正处仲秋,所谓平分秋色,“风清露冷秋期半”是北半球真正意义上秋天的开始。农历八月仲秋,月明星稀,暗香浮动,夜露暗降,不觉间沾湿了衣物,也沾湿了细细小小的桂花。又几场雨下过,桂色总算深了。走三里,走到兜头淋下的月色里闻见桂香;又三里,再抬眼便是田间地头漫无边际的稻花。原来早稻将收,岁晚露寒,才更熏出冷桂香气。看似不经意,实则已于无声中铺展,这便是秋了。

  金色的秋风,不仅逐渐染黄了山川大地,也吹来了一年之中最盛大的丰收。秋分开启了“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尤其北方,正所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此时棉花、晚稻和水生经济作物进入丰收季,田野里风吹麦浪、稻花飘香。与沈阳故宫三秋桂子的婉约动人相比,稻梦空间丰收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沈抚示范区则将秋分的万千色彩浓缩在绚烂花海之中……今年秋分来得早,农历八月初二的秋分可谓十年不遇,沈城秋的下半场,依然满是精彩。

  一路向北 风吹稻浪

  农谚云“白露过秋分,农事忙纷纷”。阵阵秋风,送来田野间稻谷与泥土的芳香,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说的正是这一节气的农忙情景。暑去秋至,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东北地区绵延的稻田进入成熟收割期,稻穗低垂,随风翻涌如金色波浪,在秋阳下灿若织锦,空气中弥漫着稻花独有的清香,更显秋意爽朗。稻花花期很短,不过三五日便谢了。待花谢之后,稻穗便渐渐饱满,由青转黄,水稻至此成熟,稻谷充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说的就是这一时期物候。人们闻着稻花香气,言说今年稻花繁盛,也意味着将转化成累累稻谷,稻花香里放眼望去,又是一年好“丰”景。

  秋分时节一路向北,只见远山含黛,风吹稻浪,从田埂深入稻海,与铺展无垠的金黄共舞,丰收的喜悦无以言表。沈北新区兴隆台的“稻梦空间”迎来旺季。2011年,沈北新区政府采用稻田画制作技术,在一块80余亩的稻田上,用黄、紫两种颜色的水稻种出反映锡伯族人民骑射的图案,引发轰动。如今,这里以广袤的稻田为画卷,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今年“稻梦空间”打造了18幅稻田画,涵盖科技梦幻、历史典故、卡通人物等不同主题。多彩植被和稻花组合成一幅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巨型稻田画。当地还将稻米文化融入景区各个环节,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田园风光。

  以文旅带动农业,讲好一粒米的故事。“稻梦空间”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探索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乡村振兴的“沈阳样本”。品尝新米的浓香滋味堪称这一季“稻梦空间”的经典体验。每年九月下旬,成熟的稻米第一时间收获,磨成新米,现场烹煮。沈阳昼夜温差大,稻谷生长周期长,淀粉积累充分,造就了大米特有的弹性和香甜,和着花香、带着诗韵,飘向远方。

  沈抚秋韵 花中凤冠

  粮食入仓,秋分在野。随着沈城秋花陆续绽放,九月的沈抚示范区处处是景,引来游客争相前往赏花。在浑南区伯官大街沈抚人民文化公园,一片相当于20个足球场大小的花海开得浓烈又旺盛,其中大片鸡冠花以别具一格的形态脱颖而出。其花形酷似鸡冠,色彩斑斓,以大红色与紫红色多见。《花史》《嘉本草》中记载,鸡冠花的花序硕大坚挺,花形扁平别致,有“花中禽王”“花中凤冠”的美誉,整株鸡冠恰似雄鸡将啼。宋代赵企说得更形象:“秋光及物眼犹迷,着叶婆娑拟碧鸡。精彩十分佯欲动,五更只欠一声啼。”鸡冠花的花朵有鸡冠状、卷冠状或羽毛状的穗状花序,一个大花序下又有数个较小分枝,体量磅礴,瞬间捕获观众视线。

  天气渐凉,秋花的颜色逐渐由绿变黄,只有昂首挺胸的鸡冠花热情不减,即使经历初霜也不凋零,依旧艳丽夺目。鸡冠花原产于非洲、美洲热带地区及印度等地,现已成为广布世界的观赏花卉。鸡冠花传入中国已逾千年,因易于栽培成为广受欢迎的庭院植物,在中国各地均有种植,也是北方常见的花卉。鸡冠花在沈阳的最佳种植期是9月中旬至10月初。此时气温适宜,降雨量较为充足,有利于鸡冠花的生长和开花。仲秋时节满园火红一片,如雄鸡之冠般傲然挺立,红得热烈,红得纯粹,每一位赏花人皆可感受到鸡冠花生命力旺盛的卓然气质。

  在千百年流传中,鸡冠花种子繁多,因此也代表多子、多孙、多财富。鸡冠花因雄鸡又与“吉”谐音,寓意着“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德,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自隋唐起便成为宫廷中的观赏植物,宋代鸡冠花更成为祭祖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汴京风靡一时。而如今,沈抚人民文化公园的花海,正随鸡冠花在社交媒体上成为新的热门打卡地。秋季沈抚示范区花香四溢,绚丽多彩的花海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驻足欣赏,更引来了周边城市游客纷至沓来。在人民文化公园及金枫街与沈抚大道交会处的花海中,黄秋英、鸡冠花竞相开放,宛如一条绚烂的“鲜花廊道”横跨沈阳与抚顺两市。沈抚示范区利用空置土地打造了20多个这样的花海,用经济实惠的野生花卉,营造出城市生态新景致。

  花信风物:桂花杯与“蟾宫折桂”

  古时农历八月又称桂月,桂花也当之无愧担起八月花神的头衔。秋分时节是桂花盛开最为繁茂的时期,也是桂香最为迷人的时节。然而,北方的气候条件对真正的桂花树而言,显然太过寒冷干燥。古时无论在北京还是盛京,要得到桂花的这份芬芳,只能摆放盆栽桂树。花事是每一季的大事,浪漫的古人没有将花事仅仅局限在栽花、养花和赏花上,而是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将花香倩影凝结到器皿建筑之内,融入衣食住行、交际应酬之中。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十二花神杯中的八月桂花杯,以及一件带有“蟾宫折桂”图案的朝袍,便是花信风物的杰出代表。

  一杯一月,桂花杯代表的月份是农历八月,也就是现在的公历九月末前后。谈及此杯创意,便绕不开康熙帝。康熙十九年,朝廷下令景德镇恢复御窑厂;康熙二十五年,景德镇御窑厂为宫廷烧制一套生活用瓷——“十二花卉纹杯”,首次将“诗书画印”在同一器皿上并用,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并题写相应诗句。康熙几次南巡都随身携带这套杯子,桂花杯上画面以皎洁如月的杯身为底,中心绘一金桂树,树下以青绿色画出草地,草丛中一只玉兔回首张望,与桂树相互呼应。杯身画面如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月光,是作品精华所在。杯子的背面为御书诗“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花因季节、时节、地势的不同,展现出不同气质与美感。

  另一件花信文物,是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朝袍,其右肩位置绣有一轮明月,月中便是用丝线绣制的一幅“蟾宫折桂”的图样。唐代以后科举盛行,每年秋闱大考刚好在秋分前后,所以人们将科举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也寄托了古代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虽然故宫桂树植株不大,但风物长存,花朵繁密,甜香依旧。

  既该团圆 又当启新

  秋分日过后,将徐徐进入深秋,梦更清明,心意朗朗,无处不是艳生生的明快。风声沉静,雨亦动人,不枉秋色灿烂一场。“秋分见三象,遍地起新粮”,短短十个字勾勒出农耕文明中节气与农事的深刻联系。秋分时节硕果累累,花红蟹肥,丹桂飘香,大江南北丰收的景象,是对春华秋实最好的注解。而九月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般时节既该团圆,又当启新。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年之初的祈愿,终于长成最美好的模样。秋日正好,莫负人间桂香。这个金秋,愿你所盼皆结硕果。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