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境沦陷。10月起,中共满洲省委派遣大批党团员到各部义勇军中工作,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敌斗争。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战。
1932年
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央指示,派杨林、杨靖宇到南满,童长荣到东满,赵尚志到巴彦、珠河,冯仲云到汤原等地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先后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建立多支反日游击队。张甲洲组织巴彦抗日游击队,曾攻占巴彦县城。
1933年
日本对东北抗日武装开始大规模“围剿”。中共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建立统一战线。5月,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在反日游击队基础上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一切抗日民众共同作战。
1934年3月
杨靖宇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赵尚志率领部队进攻宾州镇,“木炮打宾州,声威震敌胆”,后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1934-1935年间,抗日武装共出动5.25万次,日军损失达9.38万人。
1935年
日本发动华北事变。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1936年
2月20日,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布将东北各抗日部队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10月,11个军相继成立,达3万余人,形成三大游击区。1月3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在汤原县举行授旗仪式。杨靖宇任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37年下半年与敌激战33次,歼敌1400余人。
1937年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破坏日伪设施,牵制大量日军兵力。
1938年
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东北抗日联军缩编为3路军,进行转战和远征。10月,冷云等八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投江殉国。
1940年
日军残酷“围剿”,抗联活动范围和人员减少。2月23日,杨靖宇在濛江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5岁。因弹尽粮绝,杨靖宇遗体胃中仅有树皮、草根和棉絮。
1941-1943年
东北抗联主力转移到苏联境内,但继续派遣小部队回东北执行侦察、收集情报等任务。在苏部队进行教育训练。
1942年8月1日
东北抗联教导旅组建完成,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
1942年2月12日
赵尚志在率部与敌人作战时身负重伤被俘,誓死不降。穷凶极恶的敌人杀害他后,割下头颅,时年34岁。
1945年
7月,东北抗联教导旅编入苏联远东第2方面军。8月,苏联对日宣战,抗联教导旅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收复57座城市。10月,东北抗日联军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抗联番号结束。
1946年3月9日
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6岁。为纪念李兆麟,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他遇害的这条街改称兆麟街,兆麟街上的道里公园也更名为兆麟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