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 欣
又到“九一八”,我想到十年前的“重走抗联路”,依旧情难自抑。
从夏至秋,历时100天,四报派出记者30多人组成采访团,行程超过5000公里,涉及黑龙江省境内17个市县、吉林省境内7个市县、辽宁省沈阳市周边4个市县以及大连市,共计90多处抗联遗址。这是一段令我终生难忘的旅程,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寻根。2015年夏,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作为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东北四市党报联合采访团的一员,我踏上了“重走抗联路,铭史看振兴”的征程。这不仅仅是一次采访,也是我记者生涯中最深刻的精神洗礼。
林海雪原间的“生死体验”
2015年5月25日,9时18分,我们从哈尔滨兆麟公园抗联名将李兆麟的墓前出发。
汽车在蜿蜒的林间小路穿行,白桦树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当我们抵达黑龙江省汤原县亮子河林场时,迎接我们的不仅是苍翠的原始森林,还有当地同志严肃的提醒:“把衣领、袖口、裤脚全部扎紧,林子里‘草爬子’太多。”“草爬子”,学名蜱虫,只有火柴头大小,却是丛林中的隐形杀手。汤原县委党史办主任邹志光告诉我们,这种小虫以吸食血液为生,一旦叮咬人体,可能诱发森林脑炎,其中一种白色的“草爬子”致死率极高。我虽然做足了准备,但整个采访下来,还是没能幸免——身上、腿上都起了红肿的大包,所幸虫体没有留在皮肤内。
然而,这只是我们面临的微小考验。在通河县兴隆林业局青峰林场,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抗联战士曾经的生存环境。这里地处小兴安岭密林腹地,没有道路,我们只能在护林员带领下,在泥泞小路上艰难穿行。
“小心‘草爬子’!”护林员不断提醒我们。下山后的检查令人毛骨悚然——采访团成员们从身上共找出13只“草爬子”,有的已经钻入皮肤开始吸血。
我的小腿脚踝处传来一阵刺痛,撩开裤脚,一只黑褐色的“草爬子”正在往我的皮肤里钻。用手拽它时,明显感觉到它的嘴紧紧咬住我的皮肤,拽出时的疼痛犹如皮肤被金属物钩破。当晚,我又在大臂处发现了另一只正在进攻的“草爬子”。隔壁房间的同行更是从帽子、脖领等处发现三只,其中一只已经在他的脖子上留下了一片红肿。
老护林员见状却淡定地说:“不用大惊小怪,这附近有医院。当年抗联战士被咬伤,涂点草药就算了,严重时拿起军刀用火烤烤,哪个地方疼,用刀剜肉割下就是了,那才叫战斗精神……”
这番话让我们沉默良久。我们只是短暂体验,而抗联战士却要长年累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要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围剿。采访之苦,较之抗联之苦实在不足挂齿。
密营中的“生存智慧”
在吉林省桦甸市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的杨靖宇密营遗址,一棵近200年树龄的青松让我们惊叹不已。这棵被掏空树干的青松,竟然是抗联战士发明的“青松灶”。1938年至1940年间,日军侦察机不断在林区上空盘旋,生火做饭的炊烟很容易暴露目标。战士们便将大树掏空,灶台直接连着树干,炊烟慢慢散到树洞里被吸收,避免了被敌机发现。
在黑龙江省汤原县亮子河林场深处,四座呈四合院格局排列的“密营”静静矗立在参天松树之间。这些由俄罗斯红松制成的营房,如今看来颇具规模,但当年却是抗联战士赖以生存的珍贵据点。1936年秋,赵尚志、李兆麟等人带领抗联战士在这里建立了军械修配所、被服厂和医院,最多时容纳了800多名官兵。
“东北冬天长达5个月,气温常在零下30-40(摄氏)度,要想在野外生存就必须建有能抵御严寒越冬的住所。”邹志光主任的介绍让我们对这些密营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理解。
更令人心酸的是抗联战士的食物来源。92岁的抗联女战士刘淑珍告诉我们:“没有吃的,只能秘密到山下的老乡家里购置粮食。藏粮食的地点只有军需官一人知道,有的埋在地下,有的挂在大树上。”为了防止山里的黑瞎子和野猪糟害粮食,隐藏粮食的地方还设下了“陷阱”。
在辽宁本溪县老秃顶子山抗联遗址,我们看到更多抗联战士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生活智慧。他们利用山洞、石缝建立秘密营地,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具,用草木灰代替肥皂,用松明子照明。
抗联斗争不仅仅是军事对抗,更是全民族的抗战。在通河县,我们见到了79岁的孙秀容,她的公公孙佐廷曾是当地首富,经营烧酒厂生意。1936年冬天,赵尚志和冯仲云化装成商人来到孙家,孙佐廷当即表示:“就算倾家荡产也要打日本鬼子。”他多次为抗联队伍运粮,最终被日军投入松花江中殉国,家产被付之一炬。
在辽宁朝阳县尚志乡,赵尚志将军的家乡人民用各种方式支持抗日斗争。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抗联部队送粮、送盐、送药品,传递情报,护理伤员。许多普通百姓因此遭到日寇的残酷迫害,但他们从未屈服。
甚至连出家人也投身抗日洪流。在黑龙江巴彦县驼峰砬子山上,一位名叫赵春霖的道士(人称“赵老修”)以道观为秘密据点,组织乡民参加抗联武装。他的接头暗号是:“道长,这里有山丁子吗?”答:“这里有山里红,没有山丁子。”“山里红”代表着山里的红色抗日队伍。
这些普通人的英勇事迹让我深思:是什么让这些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侮?答案或许就藏在民族危亡时刻迸发出的那种最纯粹的爱国情怀中。
永不凋零的“生命之花”
抗联战士的牺牲精神令人震撼。在鹤立镇,我们见到了一口直径仅0.8米的枯井。1933年中秋节前夜,汤原中心县委书记裴治云等12位抗日战士因叛徒出卖,被敌人活埋于此。其中,丁重九与石光信是一对恋人,他们相互鼓励着走到生命尽头。
李兆麟将军的女儿张卓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更为悲壮的故事:1940年冬季,李兆麟的妻子金伯文在日军围剿中于冰天雪地里生下第一个孩子。由于粮食不足,孩子经常饿得哭闹,为保全部队安全,李兆麟忍痛将孩子带入树林……后来听说孩子被一名老战士救走,但此后下落不明。
“一个人参加抗联,全家人被杀光。”张卓娅沉痛地说,“我母亲全家十余口为国捐躯。比起那些先烈们,自己遭受的苦难真是不算什么。”
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尚志乡,我们有幸在赵尚志烈士陵园的地宫墓室里瞻仰了将军的头颅。这颗头颅经历了62年的失踪之谜,直到2004年才被重新发现并确认。
陵园入口共62步台阶,纪念广场长、宽均为62米,寓意赵尚志将军头颅经62年被发现。走到一处水泥缓坡,一个紫红色的铁门上着锁。“地宫式的墓室,是二进式设计,瞻仰的人要走两处下坡路,寓意对英雄无上的尊重。”65岁的村民赵文德是赵尚志将军的同宗族侄子,从2008年陵园竣工开始,他与家族四名亲属担任陵园的守陵人。
在墓室中央一只巨大的花圈下,覆盖党旗的水晶棺椁在幽暗的灯光下显得十分显眼。赵文德用颤抖的双手掀开党旗,绽放水花的水晶棺椁内一具灰白色的头颅安卧其中。“将军左眼下的弹痕还可以看到!”赵德文摊开双手,恭敬地给记者示意。头颅上一个暗黑色的小点清晰可见。那一刻,我们不禁泪流满面,行叩拜之礼。
在墓室内,安放有赵尚志将军照片,还有在他牺牲地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市)运来的黑土以及长春护国寺高僧刻在玉石上的经文。最令人动容的是,一瓶茅台酒被摆放在祭台前。“退伍老兵郑建伟非常崇拜赵尚志,他2012年从陵园出发,穿越9个省市,步行近万里,寻访有关赵尚志及其家人的5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他在终点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为赵尚志将军墓室请回一瓶茅台酒。”
我们没有拍照,不忍惊扰将军之魂。我们把这份最永恒的记忆放在心里。
穿越时空的“青春传承”
重走抗联路的过程,是我们这群年轻记者接受精神洗礼的旅程。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我看到一名讲解员在讲述被敌人折磨数月的赵一曼写给儿子宁儿的遗书时,讲着讲着,她的眼泪夺眶而出。作为专业讲解员,我不知道她一天要讲述多少次这样的故事,但她告诉我们,每当讲到此处,她都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我相信每个中国人,看到那图片,听到那故事,都会和她一样热泪滚滚!倘若没有重走抗联路,我是无法体会那种“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感受,更理解不了一个革命战士的意志是如此的坚韧和顽强……
走近东北抗联这个群体,我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么伟大。十四年的征战,东北抗联创造了毙伤日军17万人的辉煌战绩,牵制数十万日本关东军不能南下入关,抗联军级以上高级将领就牺牲40位。“王同志”“马同志”“徐烈士”“李烈士”……在白山黑水间,无数隐姓埋名的抗联战士,直到牺牲时所用的都是假名。我知道,当民族危亡的时候,对于他们来说,个人名利、安危都已不再重要,豁出去、杀鬼子!让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尊严地活着,这是惟一的信念。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96岁的抗联女战士周淑玲卧病在床,却仍然清晰地记得抗联的艰苦岁月:“粮食奇缺,只好吃野果、啃树皮,一根萝卜坚持一个礼拜,有时只能喝自己的尿,实在饿急了就吃土。”她先后孕育了4个孩子,有两个不到1岁就在密林中夭折。
83岁的权德源老人向我们讲述了1956年沈阳审判日本战犯的经历。令他印象深刻的是,36名日本战犯全部低头认罪,有的甚至在庭审现场给战争幸存者跪下。“东京审判中没有一个日本战犯认罪,但是在沈阳受审的战犯每一个人都心服口服,流泪忏悔,将中国人民称作再生父母。”
回望中国抗战十四载,尤其是前六年的漫漫长夜,整个东北山河破碎,皆为沦陷之域。抵抗的火焰从未孤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北抗日联军的勇士们,身影出没于白山黑水间的密林深壑,游击转战,足迹纵横辽、吉、黑三省。今日或隐于辽宁的莽原,明日便可能现身于黑龙江的冰河。这本身就是一部血脉相连、难以割裂的“东北抗战往事”。
因此,我们更应立足这片土地共有的悲壮与坚韧,凝聚区域共识,共同讲述这部浸透血泪的宏大史诗。如此,方是对历史最深的鞠躬,对先辈精魂最真的传承。
100天的采访,涤荡了我们的心灵,净化了我们的灵魂。
百日行程,我们穿越时空,与抗联先烈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抗联战士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
今天,当我们行走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看到的是蓬勃发展的振兴景象。抗联战士曾经战斗过的深山老林,如今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他们用生命保卫的村庄城镇,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这种和平与繁荣,正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抗联精神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忠诚、对正义的追求,永远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品质。重走抗联路,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抗联精神,以青春的激情和奋斗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那条蜿蜒在白山黑水间的抗联路,不仅印刻在东北的大地上,更延伸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记忆与希望,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从采访结束直到今天,每当我听到有人说东北抗联的事,想起那些或刚毅,或文弱,或微笑,或凝重的面容,我都会抑制不住流下热泪——在我心里,重走抗联路,书写勇士精神,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我将一路走下去,用眼睛、用双脚、用笔、用心记录好发生在中华大地上最可歌可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