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中山中学流亡大事记
1934年3月26日:东北中山中学在北平创办,旨在收容和教育东北流亡学生,是当时最早的国立中学之一。
1935年12月:该校师生积极参加了北平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11月:因华北形势危急,学校总部南迁至江苏南京板桥镇。师生们辗转抵达后,在板桥重建校园,许多校舍以东北地名命名,以激励学生勿忘故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南京遭受威胁,学校于同年11月再次迁移。师生们经芜湖、武汉,最终于1938年1月抵达湖南湘乡县永丰镇的璜璧堂短暂复课。
1938年末至1939年初:因武汉沦陷,湖南局势紧张,学校被迫再次迁徙,途经广西宜山怀远镇,并在此短暂上课。
1939年5月22日:经历长途跋涉,师生最终抵达四川威远县静宁寺,在这里度过了约7年相对稳定的教学生涯。
1946年10月: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辽宁沈阳复校。
东北中学流亡大事记
1931年12月:东北中学的前身“东北学院”在北平成立,由张学良等人支持创办,旨在接收东北流亡学生。
1932年:“东北学院”中学部更名为“东北中学”。
1935年7月:受《何梅协定》影响及华北局势逼迫,学校从北平南迁至河南鸡公山。
1938年暑期:日军进逼中原,学校从鸡公山迁往湖南桃花坪。
1939年7月23日:历经从湖南到四川的长途迁徙,学校到达四川威远静宁寺,与此前已迁至此的东北中山中学会合。
1941年10月:东北中学在静宁寺解散。其高中部并入国立第十八中学,初中部则并入国立东北中山中学。
流亡办学中的共同记忆
东北中山中学与东北中学的流亡历程,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教育救国的重要篇章。两校在流亡途中均坚持抗日救亡教育,每月18日常会举行“国耻纪念会”,师生面向东北方向默哀、唱校歌(如东北中山中学校歌包含“白山高,黑水长。江山兮信美,仇痛兮难忘”等词句),以此铭记收复失地的信念。学校不仅注重文化课程,还实行军事化管理,进行军事训练,期待学生成为抗日救国的力量。在静宁寺时期,两校师生共同学习生活,开展了丰富的抗日宣传活动,如创办壁报、教唱抗日歌曲(如《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等)、编演话剧等。
两所中学的流亡史,是数万东北青少年在国难当头之际,背负家仇国恨,辗转大半个中国,坚持求学、抗日救国的缩影。它们为抗战保存和培养了人才,许多学生后来投身抗日战场或参与国家建设,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文化韧性和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