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詹德华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拍打着每名中华儿女的心扉,激荡着穿越时空的回响。
这首歌曲,源自民族危亡之际的义勇军,激活了中华民族骨子里最坚硬的血性,激励着中华民族同心同德,不断向前。
义勇军的源头,在沈阳。九十多年来,义勇军的精神,在这片大地上传承与弘扬,至今,仍发出时代的回响。
危亡时刻的揭竿而起
1931年9月18日夜的炮声,让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14年的不屈抗争,无数中国人在炮火中觉醒,勇敢地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前线,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
面对家乡沦陷,中华危亡,历来不畏强暴的东北人民,揭竿而起,组建起多支抗日义勇军,以血身肉躯和日本侵略者决死相拼。白山黑水间,到处熊熊燃烧起抗日的烽火,誓死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这一片星火的源头,是沈阳。
“九一八”之夜,绿林报号“老梯子”的高鹏振,正在沈阳小河沿盛京施医院养伤。他目睹东北军的“不抵抗”,在日军占领沈阳后回到辽西。1931年9月27日,九一八事变后第9天,高鹏振召集各路绿林首领,在新民县白旗堡沙岭岗子成立“镇北军”(同年10月10日改名为“东北国民救国军”),举旗抗日。沈阳,成为了中国第一支民众抗日义勇军的诞生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就流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当抗日战争爆发,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疼痛到了极点,沉梦就会碎去,血性就会回归,精神就会醒来。国难当头,发生在沈阳的聚义抗日,是一个不屈的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大复苏、大爆发。
在“军师”张永兴的建议下,高鹏振取消“绺子”“蓝把”名号,定军头为“东北国民救国军”(简称“救国军”)。10月10日,高鹏振在沙岭岗子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宣誓就任救国军总司令。
这是一支在民族危亡之际揭竿而起的民众队伍,也是全身心投入到抗日的义勇军。“老梯子”在新民是一个抗日的传奇。1932年1月的五台子大捷,高鹏振率部仅用两个小时就歼敌73人,缴获机关枪4挺、迫击炮两门、大小枪76支、子弹两车、洋马64匹、钢盔76个等战利品。救国军营长刘大用牺牲,是高鹏振外甥;连长张大海受伤。
这样决绝的抵抗,毫无退路,也不留退路。
纵观历史,辽宁各路义勇军的活动地域,始终都未离开沈阳这个中心点。第一支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镇北军”(后改为“东北国民救国军”),代表性人物是高鹏振、张永兴,主要活动地是新民、黑山、彰武、阜新一带;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四路军,代表性人物是耿继周、高鹏振、王润堂,主要活动地是新民及周边地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九路军,代表性人物是于德霖、张景恒、马庆福,主要活动地是沈北地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十五路军,代表性人物是刘翔阁、贾明伦,主要活动地是康法一带;辽北蒙边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五军区(1932年6月改称第五军团),代表性人物是高荫周、魏国昌,主要活动地是以康平为中心的辽北蒙边地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一路军,代表性人物是赵殿良、白广恩,主要活动地是苏家屯、浑南等地;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代表性人物是李兆麟,主要活动地是以苏家屯大洼村、小堡村等地为中心的沈南及周边地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始终澎湃着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取义成仁、不畏强暴的巨大能量。鲁迅先生1934年9月24日发表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鲁迅先生不吝笔墨,大力颂扬了以高鹏振、张永兴为代表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他们面对民族的巨大危机,用自己的义举,去抗争,去唤醒,这,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尽管历经磨难却始终傲然屹立的精神密码。
国难当头的民族大义
“义之所在,必亟为之。”在抗战英雄身上,民族大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国家蒙辱之际的挺身而出,是民族危亡之时的奋不顾身。因为心中有大义,从高鹏振首举义旗开始,沈阳的义勇军很快便风起云涌,迅速遍及郊区和各县。义勇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既有原东北军的中下层军官或者警官,又有原绿林武装的首领,也有知识分子,还有中国共产党派去的党团员。义勇军的成分几乎包罗当时社会各阶层: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乡绅、地主和民团武装,原东北军及公安警察队伍的成员、绿林武装、知识分子等。
义勇军不是一支部队的代名词,他们是不甘屈服的东北各阶级、各民族、各阶层民众揭竿而起,保家卫国的团体的总称。据不完全统计,东北义勇军的成分按照参加者的职业划分,曾为土匪者约为30%,农民约为50%,曾为军人及警察者约15%,知识分子约5%。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敌占区极其恶劣的斗争环境和自然环境下,展开抗日武装斗争,他们不畏牺牲,勇敢战斗,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为什么几乎囊括了所有社会阶层的人们都投入到义勇军的队伍?因为,他们心中都有家国,都有民族大义。国难当头,民族大义远远高于个人安危荣辱。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生与死、义与利之间,英雄们以坚定的抉择,让民族大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面对残暴的侵略者,义勇军没有丝毫的畏惧与屈服。义勇军建立之后,攻打沈阳的武装斗争先后达17次之多,相比于东北地区其他大小城市,次数是最多的。这座城市在1931年至1945年这十四年的时间里,义勇军的脚印遍布全城,尤其是那些带着古气的城门,是他们的必经之地、必战之地。
大南门,小北门,大北门,小东门,大东门……
这些都是载入义勇军围攻沈阳城史册的地名。有一张在抗战历史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的“欢迎救国义勇军”照片,拍摄地点便是沈阳市沈河区的小东门。这是1932年3月,各路义勇军围攻沈阳的一个场景。义勇军赵亚洲率队由小东门入城时,群众夹道欢迎,还在城门前拉起“欢迎救国义勇军”的横幅标语,又是喊口号又是鼓掌,气氛热烈。有些驻守的警队官兵看到热情高涨的民众和士气大振的义勇军,颇受影响,当即宣布投诚,加入了义勇军攻城战。
在当时中共满洲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李兆麟、宋黎、赵一曼、刘澜波等都在沈阳留下了抗战的身影,也为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武装斗争打下坚实基础。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情况下,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搏斗;他们,都是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影响下的东北人民抗日革命武装的“火种”。
“海可枯,石可烂,我们不能忘记东北义勇军。”“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无数的对抗和斗争中,只有不畏强暴才能伸张正义,只有血战到底才能保得生存。面对极其残暴和强悍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义勇军战士,用顽强意志和战斗决心,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义勇军进行曲》的百年激荡
《义勇军进行曲》是20世纪30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主要表现的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之时,以东北义勇军为代表的中国民众,为维护民族独立尊严,万众一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东北义勇军中,沈阳义勇军又是最早举旗的队伍,以高鹏振为代表的沈阳义勇军的英勇不屈的精神是国歌的创作源泉。从这个角度说,沈阳是国歌精神的起源地。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许多义勇军军歌中得以体现。在辽宁义勇军里诞生了许多军歌、誓词以“振国威,鼓舞民众抗日”为主题,《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也受到了其中一部分义勇军军歌的启发。
“老梯子”高鹏振组织“东北国民救国军”誓师抗日时宣誓的誓词,后来配上满江红的古曲,成了这支抗日队伍的军歌暨《义勇军誓词歌》。后来据当年参加救国军的义勇军幸存者回忆,歌词大意是:“起来!起来吧!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山河碎,家园毁,父母成炮灰,留着我们的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杀!杀!杀!”关于歌词还有其他的流传版本,包括在沈阳开客栈的孙铭武,九一八事变后回到老家抚顺清原组建了“辽东血盟抗日救国军”,也有自己的军歌。这些歌词,都是号召“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奋起抗战。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战,极大地影响和鼓舞了全国各地和海内外华侨的爱国热情,激励了不计其数的爱国同胞走上了抗日救亡道路。正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英勇抗战和奉献牺牲精神奠定了国歌版《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土壤。聂耳在热河慰问时与义勇军战士共同吟唱的就是高鹏振的《义勇军誓词歌》。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在开国大典上奏响。从那一刻起,这高昂的旋律响彻祖国大地,融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生命乐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内,一面长8米、高4米的国歌墙赫然矗立于展厅内,1935年版的《义勇军进行曲》曲谱与抗日英雄群体浮雕像镌刻其上。每当观众走近这面墙,庄严而激昂的国歌声就会从这里传来,仿佛将人们带回那段热血沸腾的抗战岁月……从义勇军肇启的全民族抗战,先辈们不屈外侮的抗战精神已凝结为国歌墙上的斑驳曲谱,一面国旗墙,仿佛一条时间纽带,连接起了往昔的硝烟与今朝的和平。
从1931年升起的第一面义旗,到今天回荡在华夏大地的国歌声中,义勇军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民族精神的伟大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遭挫折仍能奋起。在当代沈阳,这种精神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义勇军精神的时代回响,既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昭示——唯有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