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以开放、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辽宁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暨高校科技成果东北地区对接活动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举行。活动汇聚全国90余所高校,300余名高校科研团队、技术经理人代表,500余家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参加活动。
对话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高质量发展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尤其是加速科技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线的过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9月16日,在高校科技成果东北地区对接活动“对话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多名嘉宾分享了他们在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实践和心得。
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宝纯介绍了企业与高校院所携手开展协同创新,实现科研模式创新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迈向领跑的过程。“沈鼓集团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迈向领跑的过程,就是与高校院所科研合作持续升级的过程。‘十三五’以来,是沈鼓集团核心技术迈向领跑的阶段,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科技人才。沈鼓集团有300余名科研一线骨干来自校企合作平台的培养,我们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是典型的互利共赢。”李宝纯表示,沈鼓集团将继续加大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力度,紧跟国家产业升级需求,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为沈鼓集团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作为辽宁省首家制造业独角兽企业、2024年中国新质生产力企业50强企业,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近来动作频频。企业总裁李文东介绍,沈阳微控今年开始大力建设智能制造工厂,开展磁悬浮轴承代替机械轴承技术研究,实施研发生态化战略。其中,实施研发生态化战略,由沈阳微控立项推动,与高校院所、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沈阳微控支持沈阳工业大学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企业定向培养科技人才;与多家高校建设联合研发中心、研究院,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希望通过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的方式,把人才吸引到东北地区,把先进的项目落在沈阳,助力高质量发展。”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储逸尘因其在仿生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创业实践,入选了《2024胡润U25中国创业先锋》榜单。他分享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故事。在2021年的一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储逸尘发现渔场存在水质和鱼病两大难题,困扰着渔业发展。“我发现,渔场人工监控手段滞后性太强,而大型水下机器人水下作业时往往会惊吓到鱼类,影响到鱼类生长。能不能采用仿生技术进行水下机器人监测呢?”带着问题,他回到学校,成立了仿生工程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并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不断打磨自己的产品。2023年,储逸尘本科毕业后创立粼动仿生科技有限公司,并在2024年获得第一笔投资,公司估值已达5000万元。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
展出
物流机器人、中医脏腑辨证仪、新型电力系统沙盘展示……
科技成果“上架” 创新精彩纷呈
9月16日,在刚刚开市的高校科技成果超市上,多所高校的科技成果同台展出、争奇斗艳,呈现了一幅智慧与创新交织的奇幻画卷。
在东北大学展位前,一台有着长长机械臂的机器人吸引了众人的视线。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它轻松拿起了面前的矿泉水瓶。据东北大学工业智能与系统优化前沿科学中心青年教师蒋大奇介绍,该机器人基于东北大学唐立新院士原创的DAO数据分析与优化理论,是一款具有感知、发现、决策、执行功能的人形物流机器人。
机器人搭载高性能人形双臂,搭配可调节升降柱,能自主按需拓宽活动空间,无需人为干预即可覆盖多高度、广范围作业。机器人左手配有工业级高精度平行夹爪,可完成分拣、转运等标准化任务,兼顾效率与准确率;右手配有仿生人形手,能模拟人类精细动作,适配开箱、摆放等非标准化场景。蒋大奇说:“这款机器人的思考能力比较强,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一些动作,而是能理解人的语音指令,并根据指令去进行收纳、搬运等相关工作,在物流、生产行业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在辽宁中医药大学展位前,参会人员排队做起了“体检”。只需一根手指,仅用时40秒,就能得到一份详细周全的身体评估报告。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参会展品——中医脏腑辨证仪,基于PPG技术,通过感应指尖部位来获取脉搏波,并从人体脉搏波中解析出谐波,经过仿体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找到谐波与五脏六腑的联系,从而得出脏腑辨证的智能辅助诊断结果。
该项目牵头人、辽宁中医药大学李可大教授介绍:“这款仪器跳过了传统的中医诊脉难以定性定量的问题,可以说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目前,它已经应用于医院、养老院、诊所及康养中心,为市民提供快速、直观的医疗服务。”
沈阳工程学院展示的新型电力系统沙盘,则集中体现了沈阳工程学院以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创新、积极培养能源电力卓越工程师和发展能源电力新质生产力的成功实践。据沈阳工程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赵琰介绍,沈阳工程学院是辽宁省唯一一所以能源电力为主干学科的省属本科高校。学校精准对接辽宁省的能源转型需求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学校积极吸引科技创新企业及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学校的科技创新团队、研究生共同参与研发、共同进行成果转化、共同培育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经过多年来的科研实践,学校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赵琰说:“高校科技成果超市的开市,为老师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学校与目标企业精准对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将紧紧抓住这次契机,让我们的成果能够真正走入市场,真正推进辽宁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杨洋
融合
技术合同开发额达到3000万元
辽宁银捷:校企合作一举多得
在高校科技成果东北地区对接活动“重大科技成果在辽转化项目签约”环节中,沈阳理工大学与辽宁银捷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开发合作项目引人瞩目,技术合同开发额达到3000万元。
辽宁银捷董事长谭叶琳介绍,企业专业从事金属制品研发、锻件制造及冶金装备生产,为重大项目提供高端锻铸件产品,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设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辽宁银捷的一个主要客户承接了一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项目。我们作为这个项目的重要配套企业,必然要在生产线升级方面作出积极应对,以满足客户的最新要求。”谭叶琳将目光投向沈阳理工大学,希望学校集聚各学科、各团队力量,实现自动化生产线“再上层楼”。
辽宁银捷正在全力推进一条国内领先的数字化生产线建设,这条生产线投产后,可以做到精确控制金属流线,实现生产全流程数据可追溯,保证产品长期稳定高质量生产。沈阳理工大学的技术支持,将在这条生产线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与沈阳理工大学的合作,不但可以让企业抓住重要的发展机遇,给客户提供关键产品,还可以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一举多得。”谭叶琳表示,高校的智力支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企业要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必须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和人才智慧。辽宁银捷将持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共建更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更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努力将辽宁银捷打造成航空轴承领域的领军企业。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
平台
“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辽沈专项”启动
助力打造辽沈地区检验检测高地
9月16日,“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辽沈专项(检验检测)”正式启动。该专项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与沈阳市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沈阳市检验检测中心)联合设立。
沈阳市检验检测中心成立于2018年底,以做好市场监管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沈阳产业发展为宗旨,聚焦特种设备、工业产品、民用消费品、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计量器具六大领域,目前正在为3万余家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
沈阳市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胡熙玉介绍,沈阳市检验检测中心与东北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科研团队推进检验检测设备自主研制,不断解决检验检测领域“卡脖子”问题。建设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推动国内企业爆破片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设立检验检测领域“辽沈专项”,是沈阳市检验检测中心为持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推动检验检测领域技术进步与成果转化,为辽沈地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更强动力的积极举措。胡熙玉介绍,“辽沈专项”聚焦特种设备等六大检验检测领域以及标准化相关科研与教学活动,支持高校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并提供检测平台、技术数据与实践场景支撑。“辽沈专项”首期总经费1000万元,设置了26个课题方向,每个立项课题可获得10万元至180万元经费支持。
“市科技局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关键问题。”胡熙玉称,以往在检验检测服务中遇到难题和困惑,只能自己去寻求“外脑”支持,但又受限于对各高校的技术和成果并不了解。现在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平台,可以将实际工程应用和检验检测中遇到的问题,以课题的形式随时发布,面向全国100多所高校寻求解决方案。“检验检测领域遇到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难题,我们希望通过‘辽沈专项’,能够集中国内高校科研团队强有力的科研资源和力量,逐个攻克难题,不断提升我国检验检测水平,打造辽沈地区检验检测高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