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钟精准“狙击”房颤 沈医二院首例脉冲电场消融术成功完成
日期:09-15
日前,记者了解到,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二病房医护团队成功实施了该院首例三维介导下的房颤脉冲电场消融手术。这一突破性技术的临床应用,标志着医院迈入心律失常微创治疗领域精准化、高效化的新阶段,为复杂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更安全、精准的治疗新选择。
患者困境:被房颤折磨一年
61岁的王女士被阵发性房颤折磨一年,尽管尝试了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效果不佳。频繁的胸闷、心慌、气短和出汗让她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尽管医生建议进行导管消融术,但她对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心存顾虑。
心血管病中心二病房主任邵冰介绍,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以每分钟350—600次的频率不规律颤动(正常心率60—100次/分钟)。这种异常心律不仅让人心慌气短,还会让血液在心脏里形成“小漩涡”,容易凝结成血栓,更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和心力衰竭风险。
当前,针对房颤患者的治疗以节律控制为优,大量节律控制策略的研究证明,导管消融在控制节律、改善心功能及预防脑卒中等多方面具有优势。近几年,除了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之外,以脉冲电场为代表的新型消融能量,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技术破局:25分钟完成微创治疗
邵冰为王女士解释了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优势。作为一种新型消融能量,脉冲电场利用短时程高电压产生的多个脉冲波,能够在细胞膜上产生不可逆的电穿孔,导致病变心肌细胞电生理功能失活,从而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相比传统的射频消融或冷冻球囊消融,脉冲电场消融安全性更高、消融效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且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护重要结构,避免对周围血管、神经及心脏周围组织的损伤。
手术团队特邀北京安贞医院权威专家现场指导,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仅用25分钟便完成了左心房模型构建与肺静脉隔离。手术采用局麻方式,患者全程保持清醒,没有感到明显的疼痛与不适。术后4小时,王女士即可在床上活动,12小时后便可下地行走。困扰她的房颤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心电图恢复正常。
“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是团队技术实力的证明,更是通过国家级专家的现场指导,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了手术操作标准。”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脉冲电场消融技术的应用,凭借其高效、安全和用时短的特点,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医院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患者服务,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