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2025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9月12日开幕。这场由市属国企沈阳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农业盛会,首次采用“双展联动”,聚焦“科技赋能与国际合作”,吸引了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企业参展。
展馆里,传统的农产品香气依旧,但更多的,是数字系统和智能设备运行的低声嗡鸣。记者走了一圈,发现这早已不是一个只关于“米袋子”“菜篮子”的展会,而是一个看见中国农业未来图景的窗口。
无人拖拉机:
农田里的“自动驾驶”
在沈阳盛科御旷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区,一台银色的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成为焦点。它有个代号——“EV-2604”。
工作人员在平板电脑上轻轻一点,这台“铁牛”就能自己下地干活。路径规划、避障绕行、电量检测,全部自主完成。它不再依赖人的手感,而是依赖北斗导航、AI视觉和深度学习大模型。
“它特别适合大规模农田,晚上也能干,不喊累。”现场工程师笑着说。这台拖拉机背后,是沈阳盛科御旷与南京司凯奇合作研发的L4级无人驾驶系统,算是国内大马力无人农机的“破冰者”。这样的“大块头”被编写好程序之后,每小时可以耕地30亩,耕地轨迹偏差不超过2.5厘米。
无人农机正在打破传统农业“凭经验、靠天气、耗人力”的旧局面。
智慧养殖:
每头猪都有“健康档案”
在科大讯飞展台,听不到猪叫,但能通过屏幕“听见”猪咳嗽。
“我们通过声音识别技术,能提前两三天预警呼吸道疾病。”科大讯飞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闫润强介绍。他们为猪场装上了“AI耳朵”和“AI眼睛”——智能巡检轨道机器人、异常声音监测系统、环控传感器。
这些设备能采集猪的体重、背膘、体温、运动量,甚至打喷嚏的频率。数据实时上传到云端,形成每头猪的“数字健康档案”。饲养员在手机上就能收到提醒:“第3栏第5号猪咳嗽频次增加,建议巡检。”
养猪,不再是苦脏累的代名词,而是变成了数字化的智慧养殖。猪养得舒服了,人也省心了。
宠物医院:
鹦鹉也能做CT
“来,给这只鹦鹉做个CT。”在禾丰股份旗下的派美特宠物展区,记者体验了一把“异宠医疗”。
小小的CT机专门为宠物设计,清晰度丝毫不输人用设备。鹦鹉站在特制架子上,一会儿工夫,影像就传到了电脑上。“我们很多设备和人医同级,甚至更先进。”禾丰股份宠物医疗板块总裁孙玉忠说。
派美特旗下拥有34家宠物医院,其中两家获评“五星级”,相当于动物界的“三甲医院”。他们不仅给宠物看病,还自主研发宠物食品、用品,甚至建有疫病诊断中心。
“现在连鹦鹉、蜥蜴、兔子都来看病,宠物经济早就不是‘喂饱就行’了。”孙玉忠说。
数字化车间:
一块鸡肉的“溯源之旅”
在沈阳华美食品有限公司的展台,董事长李杨一上午没来得及喝一口水。“外国客户对我们数字化车间特别感兴趣,约了第二天就去参观。”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显示着鸡肉从养殖、屠宰、深加工到包装的全流程。每一块鸡肉都有“数字身份证”,通过数字化流程就能追溯它来自哪个养殖场、谁加工的、何时出厂。
“你看这个油炸机,它能自动控温、滤油,保证炸鸡口感标准化。”李杨指着屏幕说,“我们要把中餐的‘烹饪艺术’,变成工厂化的‘食品科学’。”
华美食品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鸡肉供应商,如今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了“用数据保障安全,用科技定义美味”。
国企承办:
科技展会背后的“推手”
本届农博会不同于以往,由沈阳市属国企沈阳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展会首次整合“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和“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双资源,规模升级、能级跃升。
“我们特别注重智慧农业元素的融入,让观众能看懂、能体验、能信任。”公司负责人在展位前介绍,“就是要让更多人看到,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面向屏幕、靠数据吃饭。”
?记者手记:
展馆内,一台无人拖拉机、一群被AI守护的猪、一只做了CT的鹦鹉、一块可溯源的鸡肉……正在拼接出新时代农业的模样。
它们背后,是沈阳乃至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缩影——科技范儿、接地气、有人情味。
或许不久后,农民不再弯腰插秧,而是坐在监控屏前;养猪不再靠手感,而是靠传感器;吃肉不再担心安全,可以扫码溯源。
这一切,正在发生。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