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心梗+脑梗+下肢栓塞” 68岁老人命悬一线

日期:09-14
字号:
版面:第07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一科凭借精湛的介入诊疗技术,成功为一名由房颤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急性右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手术,不仅及时将其从生死边缘拉回,更保住了患者的肢体功能。9月13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突发急症就医:自行停药埋下危机

  患者为68岁男性,因“突发心前区不适、右侧肢体无力、右下肢疼痛5小时”到医院就诊。问诊过程中,医生了解到患者有长期吸烟史,且患有持续性房颤多年,更关键的是,患者近两周自行停用了抗凝药物。

  检查结果更让人揪心:头磁共振检查提示“急性多发脑梗死”,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均升高,结合心电图显示的下壁导联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明确;而在身体检查中,医生发现患者右下肢皮温明显降低、皮肤呈紫绀色,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下肢动脉彩超进一步证实“急性右下肢动脉栓塞”。

  急诊介入抢时间:术后病情显著改善

  “下肢动脉急性闭塞超过一定时间,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必须分秒必争!”介入科团队在仔细评估病情后,果断制定“急诊溶栓+球囊扩张介入治疗”的方案。手术全程紧张有序,在团队的密切配合下顺利完成。

  术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心前区不适、头晕症状彻底消失;原本冰凉紫绀的右下肢皮温逐渐回升,腘动脉及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右下肢疼痛、麻木感明显缓解,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正常。

  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医生已建议其择期进一步接受介入治疗,彻底解决心脑血管基础病变,降低远期风险。

  专家提醒: 

  房颤患者需重视抗凝治疗

  介入团队专家介绍,房颤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正常节律被打乱,心房不规则颤动,这会让心脏里的血液流动不畅,容易凝结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会随着血流冲向全身各处的血管,常见于堵住脑动脉造成急性脑梗死,但也可以堵住下肢动脉造成下肢动脉栓塞,或堵住心脏的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梗死,还可以堵住肾脏血管造成肾动脉栓塞等。

  房颤患者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发生率一般在1%-5%,若房颤患者同时存在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左房增大等高危因素,发生风险会显著增加,可高达20%-30%。如果不及时处理,下肢肌肉和神经会因缺血而坏死,最终可能面临截肢。

  有房颤的患者一定要重视病情,由医生评估风险,早期启动抗凝治疗,如无出血,应终身坚持。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控制心率和预防血栓形成。定期体检,监测心脏、脑、肢体等状况,一旦出现突发胸痛、胸闷、气短,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下肢疼痛、苍白、麻木、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