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要啥造啥,飞机、枪炮、弹药火速送往前线

日期:09-14
字号:
版面:第06版:山河铭记 英雄回家       上一篇    下一篇

  志愿军使用的90mm火箭筒。(资料图片)

  志愿军空军装备的米格-15战机。(资料图片)

  沈阳兵器工业累计生产

  王海和他驾驶的米格-15功勋战机。(资料图片)

  快卸快装 把百余架米格战机交付空军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着一架编号为079的银灰色战机。它就是著名战斗英雄王海驾驶过的米格-15战机,在抗美援朝空中作战中击落击伤敌机9架,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这架功勋战机,是在空军五厂(航空工业沈飞前身)组装完成的。

  1950年11月,为了粉碎美国的空中优势,苏联向中国提供了100多架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等飞机的成套部件,用火车陆续运抵沈阳。“五厂”负责卸火车、运输及参加装配工作。

  航空工业沈飞原总经理唐乾三后来在回忆起抗美援朝时感慨极深:“苏联的飞机是卸了膀子坐火车来的。为了尽快满足前线的需要,当运载飞机的火车到达厂专用站台后,厂长熊焰就立刻组织人力快速卸车、快速组装、快速试飞。”

  “当时我在生产科,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火车一到,工人们马上组织抢卸。我们把装着飞机部件的大木箱子放在滚棒上,前面用绳子拉,后面用杠子撬,艰难地向前移动。工人们汗流浃背,但情绪高涨,因为每个人都怀着快卸、快运、快装成飞机打击敌人的心情。后来,总厂调来一台履带式拖拉机,代替了人拉肩扛。”

  随着飞机部件陆续到厂,工人和技术人员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战机的组装工作中。组装全新战机,大家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但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为了前线的胜利,再难也要把战斗机造出来。”

  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加班加点地学习专业知识,仔细研究装配图纸,反复练习组装技术。最终他们成功完成了零部件组装成机任务,一架架米格-15战机顺利出厂,从工厂飞向战场。

  唐乾三回忆,当时的安东(今丹东)没有可供起降的机场,沈阳就成了志愿军空军的后方基地,这个基地就是现在的沈飞机场,当时叫北陵机场。当年,王海、李汉、赵宝桐、范万章等著名战斗英雄,赴前线作战都是从这里起飞的,他们所驾驶的米格-15飞机就是由空军五厂组装的。

  “‘沈飞’就是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诞生的,那时候我们组装了苏联来的100架飞机,战场上下来的飞机我们也负责维修,还要为战斗机生产大量的副油箱,研制生产了重要的飞机零部件……”唐乾三说。

  为前方战机及时有效补给,当时的五厂厂长熊焰立下军令状,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生产出3027个副油箱,及时送到了空军各作战部队;1952年4月,由“五厂”更名而来的“国营第112厂”(沈飞前身)开始试制完全国产的米格–15飞机前起落架,终于在4月25日完成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个起落架;中国第一批航空轮胎,也在沈阳研制成功,首批航空轮胎的生产,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而且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飞机轮胎的历史……

  1950年10月,中国空军成立还不到一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朝鲜的土地时,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美国空军的飞机已经将平壤炸成焦土一片。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空军取得了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和夜间的飞行、作战经验。他们共起飞26491架次,空战4872架次,击落敌机330架、击伤敌机95架。中国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成长,凝结着后方基地沈阳人民的汗水和辛劳。

  开足马力 为志愿军铸造“撒手锏”

  2021年5月18日,中国兵器辽沈集团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捐献抗美援朝军工文物,包括反坦克爆破筒、51式90毫米火箭筒、A5火箭弹、82毫米迫击炮榴弹。这些沈阳生产的军工产品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志愿军对敌作战的“撒手锏”。这也是沈阳作为战略大后方的历史见证。

  中国兵器辽沈集团的前身为国营七二四厂,是我国国防军事工业系统中的重要炮弹厂,为新中国的历次战争和军事行动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全国仅有的几个大口径弹药生产企业,其生产情况直接关系着这场战争的全局。中国兵器辽沈集团工会副主席赫姜令曾向记者讲述过这些捐赠文物背后的故事。

  抗美援朝初期,美军依靠武器上的优势,采用一种“刺猬战术”,在步兵部队的四周围上一圈坦克,当志愿军一冲上来,敌人的坦克就四面冲出,并从坦克里伸出机枪转动扫射。当时,志愿军反坦克武器很差,战士们只能把几颗手榴弹捆在一起,企图爬到坦克上,从坦克上盖塞进去炸掉它。但敌人机枪不断扫射,给志愿军造成很大伤亡。

  东北军区首长从朝鲜前线考察回来后,下命令“限期在三个月内,给志愿军提供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在火箭专家、重工业部钟林副部长的领导下,90mm火箭弹的试制任务,落到了七二四厂肩上。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大弹厂,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紧急为前线生产了多种反坦克弹药,如反坦克地雷、60mm迫击炮长弹、82mm迫击炮长弹、爆破筒等。

  为解决战场上的实际问题,七二四厂及时转向反坦克武器的研制,很快就研制出了反坦克爆破筒。1951年3月几十发火箭弹生产出来,到前线进行实战试验,随后工厂紧急投产,生产出一万枚送往前线。接着,又成功改进241型90mm尾翼式火箭弹,当年年底就完成了20万枚的生产任务。

  据《东北日报》报道,90mm火箭筒和火箭弹投入战场仅一个多月,就击毁美军坦克282辆,打破了美军的“刺猬战术”,粉碎了美军的秋季攻势。七二四厂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我国军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士们将反坦克爆破筒插入坦克履带或敌方碉堡,对敌人造成了有效杀伤。尤其是,紧急仿制的90mm口径美式反坦克火箭炮和火箭弹,有力解决了前方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与敌人装甲火力进行殊死搏斗的难题,逐步让志愿军的反坦克作战距离延伸到200米、500米、1000米,既减少我军伤亡,又强化了攻坚力量。

  51式90mm火箭筒配备90mm反坦克火箭破甲弹,最大射程可达785米,用于对100毫米厚度的装甲目标进行有效毁伤。战士们每3人组成一个战斗组,背一门发射筒、3发火箭弹,埋伏在坦克群外面,当坦克进入1公里火箭弹射程内,战士就连发3弹,一般都能打中坦克,步兵再冲上去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这样就破了敌人的“刺猬战术”。

  A5火箭弹是仿制苏联的火箭弹产品,可用于“喀秋莎”火箭炮。1953年7月,在志愿军最后一次发动的进攻战役——金城战役中,A5火箭弹有效毁伤了敌方防御工事,取得了良好的火力突击效果。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击破美军的坦克优势后,希望能获得更多的炮兵火力支援。七二四厂火箭研究小组的工程师们,参照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创造的迫击炮用榴弹的经验加以改进,自行设计和试制了82毫米迫击炮榴弹(长弹),由于爆破威力大,使用简便,适用于运动战和游击战,受到志愿军欢迎。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七二四厂共为志愿军提供了4寸6管、12管排炮、单炮240门,60迫击炮弹、120迫击炮弹、90反坦克火箭弹、美式105弹头101.08万发,引信225.89万发,底火215.89万个,此外还生产了爆破筒11.21万根,枪弹4亿余发,为抗美援朝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奋战19天 十万军镐送前线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十万军镐”展区,有一组群雕塑像生动还原了七十多年前志愿军手握军镐挖战壕的场景,群雕塑像旁还展出了当年的军镐实物,那斑驳的锈迹仿若岁月镌刻的印记,向每一个观众静静述说着“十万军镐”的故事。

  1950年,沈阳重型机器厂接到上级命令,在两个月内赶制出十万把军镐,用于抗美援朝前线挖掘战壕。工厂全体员工克服不利条件,采用“叠芯串铸”的方法,依靠人海战术,仅在19天内完成任务。

  沈阳重型机器厂原总工程师祝德义曾于2012年这样回忆:

  “1949年10月底,我们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钢水,1950年的秋天,机械局下令,找我去开会。局长在会上宣布命令,要求我们两个月之内造十万把军镐送上前线。这么重的任务可是不得了,我赶紧回厂向厂长汇报并在全厂开展总动员。那时候工厂元气还没有恢复,一下子接受这么艰巨的任务,我们又高兴又担心。军镐是军工任务,技术条件很苛刻,一共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马虎,军镐既要结实好用,还要方便携带,每个军镐重量误差不能超过二两。”

  “造军镐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无米下锅’。我们厂有能力炼钢,这在当时是优势,没有原材料就发动全厂职工捡拾废钢铁自己炼钢,多亏那台1.5吨的小电炉,一道道难题被克服。镐头成型还不算大功告成,要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打磨毛刺,镐头碾尖、磨扁、开刃、淬火等一道道工序还要接着完成。”

  “为了配合造军镐,工厂特意安装了一批砂轮机,突击打磨镐头。按照图纸要求,一头尖,一头扁,两头淬火,增加硬度,确保战场修筑工事攻无不克。军镐造完要挨个过秤,重量超过2两的,要打磨下去,直至达标。因为战士要背着镐头行军打仗,太重了要增加负担。经检验每道工序全部合格后,镐头要涂上黑漆,打包装分批运到目的地,抢在志愿军过江前分发到战士手中……”

  数以万计的军镐源源不断送到前线,沈阳的军工企业夜以继日为抗美援朝的战士们输送着有力的武器。

  在支援前线生产中,五三工厂生产连年大幅度增长,1951年产量比上年增长4倍,1952年又增长了一倍。1952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财经经济委员会和全总联合作出决定,经周总理批准,授予五三厂“模范工厂”的光荣称号。朱德总司令为该厂题词——“你们是依靠工人阶级搞好工厂企业的模范”。

  前线需要什么,沈阳就生产什么。铁西的沈阳桥梁厂、拖拉机厂、鼓风机厂、饼干厂、东北制药厂等大小工厂,为前线部队生产提供了炮鞍、飞机副油箱、炮车、军镐、炒米机、军用饼干和大批药品。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两年零九个月里,为赢得战争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寇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