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詹德华、孙连宇、张膺浩、许非
以整座城市的敬意,书写“归来”故事。
2025年秋,沈阳第十二次迎接英雄回家。这是一座城与一群人的重逢,也是一段历史与一座城市的对话。街巷无声,人心澎湃。沈阳,用十二年如一日的致敬,让“英雄”二字生在城市的年轮里。
最高礼遇,以城之名
整座城市放缓了脚步,只为一场庄严的重逢。
2025年秋,沈阳再次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回家——国旗垂悬,鲜花沿街,电子屏统一亮起“英雄回家”的殷红问候。这已是第十二次,沈阳用整座城的肃穆与明亮,向英烈致以最深沉的告白。
这座英雄之城,对英雄的崇敬始终深植于血脉之中。十二年一个轮回,每一次迎归,都是这座城市集体情感的集中释放。晨光中,商家早早挂起国旗,街头巷尾满是肃穆的赤诚。在十一纬路,一家水果店播放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简单的旋律,却比任何言语都更加铿锵。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一面面国旗在秋风中舒展,那鲜红,是信仰的颜色,也是精神的火焰。它让我们想起长眠于沈阳北郊的英雄们——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他们,是课本中的名字,更是一座城、一个民族永远闪亮的灯塔。而这十二批归来的烈士,同样是英雄,他们以生命守护家国,用牺牲换来安宁。他们值得我们以城之名、以国之名,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回望血与火的岁月,我们更加读懂英雄的意义:他们是一个民族挺立的脊梁,是一段历史永不熄灭的光芒。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沈阳明白,唯有庄严地迎接、深刻地铭记,才是对英灵最好的告慰。
山河无恙,英雄不朽;
为国舍命,日月同光。
沈阳,以整座城市的敬意,
书写一段又一段“归来”的故事。
长街无声,敬意澎湃
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一条迎归路,万千致敬心。沈阳第十二次静默下来,整座城化作一条无声的长街,唯有敬意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十二年了。这场穿越城市的仪式,早已沉淀为沈阳最深沉的情感地貌,成为几代人共同的精神图腾。
红,是这一天沈阳唯一的主题色。是旗帜的红,是标语的红,是电子屏幕上一句句“英雄回家”的红——它既象征着战场上指引方向、激发勇气的不灭斗志,也化作今天沈阳献给英烈最温暖的怀抱。这红色跨越时空,连贯烽火岁月与和平年代,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对英雄永不落幕的崇敬。
长街两侧,人们手中紧握国旗,眼中泪光闪烁。现代楼宇与传统街巷交织成庄严的背景。现役军人身姿笔挺、消防员目光坚毅、沈飞员工高高举起银色的战机模型……这是一幅流动的史诗,映照着一个国家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在此刻心灵同频。孩童仰起稚嫩的脸庞,大学生肃立敬礼,劳动模范静默伫立,香港青年远道而来——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种情感:英雄从未被遗忘,也永远不会被遗忘。
这份铭记,正以崭新的方式薪火相传。岸英小学的孩子们在“岸英树”下放飞纸飞机,尚品东越学校用“AI对话”让英雄故事穿越时空,应昌小学大明湖分校的孔明灯与天际的飞机遥相呼应……传统与创新交融,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被重新读取。
英雄不再是课本上遥远的名字,而是可感可知、可追可及的榜样。长街无声,却胜似千言万语;万人肃立,正是最崇高的礼赞。
人群会散去,长街将重归车水马龙。但英雄精神永不落幕,城市记忆永远鲜活。沈阳用十二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真正的民族脊梁,就在这份“记得”中代代相承、愈发挺拔。
双鹰列阵,坦途归家
“妈妈,看!天上有大飞机!”沈阳桃仙国际机场附近,程博轩小朋友稚嫩的手指指向苍穹。母亲俯身轻声回应:“那是接英雄回家的运-20。”
这一刻,整座城市都在仰望。山河无恙,英雄归来。运-20接载,歼-20护航——“双20”列阵长空,以大国重器之势,告慰先烈英魂。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运-20呼号“跨江50”,歼-20应答“凯旋”。七十五年前,年轻志愿军将士怀揣“钢少气多”的豪迈,顶风冒雪跨过鸭绿江;今日,祖国以自主研发的大国重器,接他们回家。当年,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战场,在异国他乡以生命捍卫民族尊严;如今,他们乘风归乡,虽身躯已化为英灵,但精神永耀神州。
银翼展翅,承载的是一段壮烈历史,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2013年1月26日,运-20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重大飞跃;2022年9月16日,歼-20首次为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双20”列阵成为国家的崇高礼仪。当飞行编队低空通场,发动机的轰鸣如同告慰英灵的赞歌,响彻云霄。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如今锦绣山河,已如您所愿。每一次归程,都是国旗为盖、军机为驾、礼兵相伴,祖国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回家。这不仅是国家的仪式,更是整个民族的承诺:英烈风骨,吾辈传承;英烈遗志,永志不忘。
沈阳这座英雄城,见证了多少壮怀激烈,就承载了多少深情厚意。当“双20”掠过城市上空,整座城市都在诉说:英雄回家,一路坦途。
素未谋面,深受其恩
“只要我能动,我就得来接他们!”一位抗美援朝老兵这样说。没有华丽辞藻,只有一诺千钧。话音落下的那一刻,身旁年轻记者手中的笔微微一顿。
几乎同时,千里之外,一位安徽网友在屏幕上留下心声:“素未谋面,深受其恩。”八个字,扣中了亿万国人的集体情感。
这两句隔空对话,恰似一条看不见的纽带,连起了岁月与山河,连起了战火与和平。老兵的坚守,是刻进骨血里的战友情;网友的感恩,是发自心底的家国义。这两种情感,在沈阳这座城市交汇,碰撞出这个秋日最动人的火花。
走在沈阳的街头,你能感受到这种情感如何浸入城市的肌理。老兵一句“接他们回家”,接的是烽火岁月中生死与共的战友,是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哪怕鬓发如雪,哪怕步履蹒跚,只要还能走动,就要来赴这场一年一度的约定。这不是官方的仪式,而是心灵的诺言;不是表面的礼节,而是生命的践行。
而那句“素未谋面,深受其恩”,何尝不是每个中国人的心声?我们未曾听过战场的枪炮,却享受着和平的阳光;不曾相识那些年轻的面庞,却时刻生活在他们换来的安宁中。这份恩情,不着痕迹,却无处不在;无需言说,却世代相传。
沈阳这座城最懂这种情感。它见证过烽火连天,也亲历了盛世繁华。在这座城里,历史从未远去,英雄始终在场。街边的老人可能经历过战斗,楼宇里的青年正在创造未来——但他们都明白:有些情义,可以跨越时空;有些恩情,必须永远铭记。
老兵的背影渐渐融入人流,网友的留言还在云端回荡。这两句平凡的话语,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新的记忆坐标,融入沈阳的城市叙事,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
在这座英雄城里,每一次迎归都是一次情感的轰鸣。沈阳人用十二年的坚守诠释:记忆,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最深的感恩。
仰望苍穹,少年作答
英烈归乡的航路,又一次划过少年的心。
当运载烈士遗骸的专机编队掠过城市上空,整座城都在仰望。而在沈南一小的操场上,孩子们齐刷刷举起右手,面向苍穹致以庄严的队礼。
这所恰好位于航线下的学校,每年都要经历这样一堂特殊的“天空课”。没有课本,没有讲义,只有五架战机划破长空,和操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天空为讲台,云霞作板书,归来的英灵为孩子们诠释着“英雄”的含义。
这一刻,红旗格外鲜红,红领巾愈发耀眼。少年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战争的残酷,但他们能感受到千钧之重的精神力量。这种感受,胜过千言万语的教学,比任何说教都更加直抵心灵。
在这座英雄城里,每一个这样的瞬间都在编织着新的城市记忆。当孩子们仰望天空,他们不仅在致敬历史,更是在确认自己的身份:你们是祖国的守护者,我们是城市的接班人;你们是书本中最可爱的人,我们是你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时代的见证者。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沈阳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叙事。它让历史不再遥远,让英雄不再陌生。战机轰鸣而过的短短一瞬,在少年心中激起的涟漪可能影响一生。这不是刻意安排的教育,却成了最好的爱国主义课堂;不是精心设计的仪式,却成为最深刻的精神传承。
少年仰望苍穹,以目光为英灵护航。这是这座城市年复一年的庄严仪式,也是一代代沈阳人共同的精神成长。当孩子们举起右手,他们接过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担当。
沈阳知道,真正的传承不在书本里,而在这样的时刻中——当少年仰望天空,当城市铭记英雄,当前人与来者在这片天空下完成心灵的对话,这才是这座城市最深沉的叙事,也是它最为动人的故事。
魂兮归来,英雄相聚
英雄归乡前,一群耄耋老人相视而笑,共话荣光。他们来自志愿军67军和68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在英雄归来的前夜重逢。“那仗打得最痛快!”说起金城反击战,老人们眼中依然闪烁着当年的豪情。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沟壑,却不曾磨灭那份沙场淬炼出的同仇敌忾。
这是沈阳年年都要上演的场景,却每次都让人动容。当年“钢少气多”,凭着满腔热血击退强敌;如今“钢多气壮”,大国重器守护山河无恙。9月10日,程茂友、南启祥等七位平均年龄逾九十岁的老战士,相约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们对着昔日战友的墓碑,唠起了家常,也唠起了国情。
“老伙计,现在咱们国家可了不得啦!”老人们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他们亲眼见证着这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国家,如何一步步走向富强。运-20接英雄回家,歼-20为英灵护航,这些大国重器背后,是沈阳制造、中国制造的崛起。从燃气轮机到先进战机,从压缩机到芯片设备,一座座“沈阳智造”的丰碑正在神州大地拔地而起。
陵园里,老人们抚摸着墓碑,仿佛在与老战友促膝长谈。他们说,如今国家强盛了,军队强大了,再也不会让当年的艰苦岁月重演。这份“痛快”,不同于战场上克敌制胜的痛快,而是一种见证梦想成真的欣慰。他们用生命捍卫的理想,如今正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沈阳这座城市,也在诉说着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巷面貌日新月异,但这座城市对英雄的崇敬始终如一;车水马龙代替了驼铃马嘶,智能科技更新了生活方式,但人间真情依然火热如初。这座城市用最现代的面貌,守护着最传统的情义。
每当夕阳西下,老人们的身影在陵园里拉得很长很长。他们与这座英雄城仿佛融为一体,共同诉说着一个民族的血脉相承。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园。沈阳这座城,永远以最赤诚的胸怀,迎接英雄回家,守望英雄相聚。
墓前新照,盛世如见
9月13日的沈阳,天高云淡。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掩映下,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庄严举行。30位英烈,在跨越七十余年的漫长等待后,终于魂归故里。
肃穆的墓园里,一个细节格外动人:烈士墓前,摆放着一张张九三阅兵式的照片。前来祭奠的市民轻声说道:“要把今日中国的样子,带给志愿军爷爷们看看。”简单一句话,却承载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思念与最自豪的告白。
从烽火硝烟到和平盛世,日月换了新天,但那深情的凝视从未改变。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目光穿越时空,映照着一代代人前行的道路——抗美援朝英烈眼中,是保家卫国、力挽狂澜的征途;今日军人眼中,是以戈止战、捍卫和平的使命;十四亿中国人眼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富强之路、民族复兴的梦想之路。
七十年斗转星移,从“钢少气多”的艰难岁月到“钢铁洪流”的威武之师,中国已经拥有了捍卫和平的强大力量。天安门广场上驶过的新装备,背后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向新质战斗力的转化。面对外部技术封锁,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正在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
对英烈最好的告慰,就是把他们为之牺牲的事业发扬光大,把他们殷切期盼的愿景变为现实。墓前的新照片,让先辈与吾辈在这个秋日完成了一场隔空对话。我们仿佛听见了跨越时空的回响:这盛世,是否如您所愿?
沈阳这座英雄城,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书写者。
陵园重归宁静,那些墓前的照片依然在默默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故事:不忘来时路,砥砺向前行。这座城市用最庄重的仪式告诉世界:英雄不死,精神永续;山河无恙,盛世如见。
精神永续,振兴争先
这一刻,全国的目光再次投向沈阳。整座城市沐浴在一片庄重的“英雄红”中,青年大街两侧肃立的学生,烈士陵园前久久守候的老人,还有那句刷屏网络的话语:“山河无恙,英雄回家”——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座英雄城市最动人的表情。
沈阳,这座曾经作为抗美援朝大后方的英雄城,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时代潮头。昔日,这里生产和转运了大量装备物资支援前线;今日,这里制造的大国重器翱翔蓝天,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从“工业长子”到“智造重镇”,沈阳变了,又没变,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英雄魂。
高楼林立的城区,车水马龙的街道,欢声笑语的公园……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和平的珍贵与幸福的可贵。而这些,正是对英灵最好的告慰。对历史最好的回应,就是把对未来的梦想变为行动;对英雄最好的致敬,就是把缅怀之情转化为奋进之志。
迎归仪式不仅是一场国家的典礼,更是一次城市的精神洗礼。当沈阳以最高礼遇迎接英烈,是在进行一场红色基因的寻根之旅,是在重温这座城市的初心与使命。知其所来,方能明其所往。这座见证烽火岁月的城市,正在将英雄回家凝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振兴发展的磅礴动力。
当下,英雄精神已深深嵌入沈阳的城市肌理。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道路上,在以文化赋能提升城市魅力的探索中,在以绿色转型绘就生态底色的实践中,无处不闪耀着这种精神的光芒。它是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内在动力,更是激励千万沈阳人砥砺前行的精神旗帜。
众志成城,一往无前。将无数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洪流,方能不负英雄牺牲,不负伟大时代。沈阳振兴的征程上,需要以精神之力驱动实干之举,需要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更需要将英雄精神的传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英雄精神永不褪色,城市振兴正当其时。沈阳,这座英雄的城市,正在书写新时代的英雄答卷。
一句 “战友回家”动人心
“爸爸,您的战友回家了!”9月12日,当载着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车队经过青年大街路口时,人群中这样一句话让人格外动容。
喊出这句话的是志愿军战士的后代胡蔚萍。胡蔚萍的父亲胡永丰,1945年参加革命,1950年赴朝,参加过著名的月夜山阻击战。胡永丰在战争中负了重伤,还中了毒气,回国后身体一直不好,于2013年去世。
胡蔚萍说,作为志愿军老兵的后代,她写下诗歌,要替父亲迎接昔日战友回家:“遗骸载誉归桑梓,热泪沾襟忆战场”“告慰天下英雄志,薪火相传震八方”。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詹德华
一堂 跨越时空的班会
9月12日,沈阳市尚品东越学校开展“AI遇英雄?童心诉敬意”主题班会,学生们利用AI技术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真情对话。
五年七班学生陶翊墨深有感触地说:“看到烈士在家书中写道,‘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忍不住湿了眼眶。作为一名小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尚品东越学校教师龙晓畅说:“学校将本次班会与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紧密结合,就是希望让孩子们感受到,‘英雄’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形象。”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杨洋
一场 与英雄先辈的精神对话
9月12日,来自铁岭市国防体育运动协会的调兵山市国防少年小队员们早早来到沈阳,迎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爷爷,我们回家了!”小队员齐宣博的声音哽咽却坚定。齐宣博的太姥爷李宝山,1951年初奔赴朝鲜战场。如今,94岁的老人虽无法亲临,却将这份跨越七十余载的牵挂托付给曾孙。“太姥爷总说,战友们用青春热血捍卫家国,今天我替他兑现承诺,迎接战友回家。”齐宣博的话语里,是后来人与英雄的精神对话。
“这不是简单的仪式,是精神的接力。”领队李超教练说,他希望孩子们懂得,英雄的牺牲从不是历史课本里的文字,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基因。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傅淞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