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待我迎战友归乡,再看一眼盛世繁华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07版:山河铭记 英雄回家       上一篇    下一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2025年秋日,一位近百岁的老人颤巍巍地唱起这首歌。老人声音虽已苍老,旋律却依旧铿锵。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一刻,他仿佛仍是那个24岁、背着干粮袋夜渡鸭绿江的青年指导员。

  周玉卿,1926年5月出生,即将100岁。他说话缓慢,却字字清晰:“有生之年,只想迎接战友回家。”说罢,他望向窗外,目光温暖而坚定:“我现在很幸福,儿女对我很照顾。但若是国家有需求,别看我百岁了,照样能拿起枪冲锋!”

  “当兵的就两件事:冲锋和牺牲”

  1953年3月,周玉卿所在部队从汉口乘火车北上。“经北京,过沈阳,最后在丹东集结”,他仍记得每一个节点。入朝后,白天为了躲避飞机轰炸躲在山沟里,只能趁着夜色行进,即使这样也不能打开车灯,每行进一段路,还要清理敌军设下的路障。

  周玉卿被分配到志愿军第三兵团电话连任政治指导员,组织训练、培训业务、做战士思想工作。每月最重要的事是带队外出巡线。“沿着电话线一路检查,确保指挥线路畅通。”他说,这是战场上的“神经线”,断一线,可能误千军。

  问及是否怕死,周玉卿笑了,笑声里带着当年的豪气:“当兵的就不能怕死!当兵就两件事:一个是冲锋,一个是牺牲。”说到这里,他突然挺直了佝偻的脊背,右手不自觉地做出持枪动作:“就算是现在,只要祖国需要,我这把老骨头照样能上阵杀敌!”

  100岁的守望:迎战友归乡

  近年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陆续归国。每迎回一批,周玉卿都会让家人播放新闻。“看啊,又回来一些了。”他喃喃道,“都是我的兄弟。”这时,女儿总会细心地为他拭去眼角的泪水,轻声安慰:“爸,您保重身体,战友们都知道您在等他们。”

  2025年秋,又一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在即。老人每天都在倒计时:“快了,我要等着他们。”虽然已是近百岁高龄,但他的眼神依然锐利如昔,仿佛还是那个随时准备为祖国冲锋的战士。

  女儿悄悄地说,父亲近来常梦到当年。有时半夜惊醒,说着“线路断了,快去修”;有时哼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哼着哼着,声音就哽咽了。但每次醒来,看到儿女们关切的目光,老人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我现在很幸福,你们把我照顾得很好。可我那些战友……他们还没回家啊。”

  一个标准的军礼,跨越七十年的时光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您想对即将归国的战友说什么?”

  周玉卿整理了一下衣领,缓缓抬起右手——一个标准的军礼,跨越七十年的时光。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虽然微微颤抖,却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坚毅。

  “祖国强大了,回家吧。”他说,泪水终于滑过纵横的皱纹,“你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现在繁荣昌盛。如果……如果你们能看到今天的中国,该有多好……”

  窗外阳光正好,孩童笑语清脆。老兵静静坐在光影里,如同历史与今天的连接点。他曾和战友们用青春守护了这片土地的黎明,如今要用生命的火光,照亮英魂归家的路。虽然年届期颐,但他那颗报国之心依然炽热。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李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