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英雄,祖国接您回家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9月12日,沈阳。长空如洗,几缕云絮似精心展平的素帛,静静铺在天穹。蓝色带着清朗、肃穆,白色满是清澈、思念。

  10时57分,载运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267件遗物的中国空军运-20专机,在四架歼-20战机的伴飞护航下,稳稳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专机降落后,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仪迎接烈士英灵回家。这场跨越时空的“接风”,以钢铁之翼,护英雄荣归故里。

  国旗盖身带您回家

  清澈的爱,只为祖国。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抛洒热血、以身许国。如今祖国以最高礼遇,为他们洗去征尘,接他们回家。

  迎回仪式上,《思念曲》如泣如诉,仿佛诉说着出征时的坚定、烽烟漫卷的凛冽,还有阔别已久的思念。礼兵轻轻托起装有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棺椁,鲜红的国旗如同烈火,一如他们当年炽热的忠诚。

  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现场人员全体肃立。歌声飘荡在机场上空,化作决心、勇气、信念……

  在场的一位老战士泪眼模糊,一双颤抖的手不断擦拭奔涌的泪水。胸前挂满勋章的他,是多么希望战友们能够早日回家。现在,他们终于回来了!

  浑南区第一初级中学学生伊若锌捧着一枚徽章,泪痕闪烁。她希望已故的太姥爷可以看到,他的志愿军老战友回家了。

  “从运-20下机到棺椁整理区只有100米,这个过程我们要走200步,但是先烈们却走了75年。我想说,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都会在这里迎接先烈。”机场棺椁礼兵武继洋红着眼眶说。

  “中国人民永远铭记那些为国家奉献一切的英雄,他们的功勋与日月同辉。”市民李佳宝言语坚定。

  仪式结束后,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由70辆警用摩托车组成的骑警车队护送,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长街列阵人群浩荡

  “以城之名 迎接英雄”“山河记得您 我们记得您”“音容笑貌 山河永念”……此刻,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29.7公里的道路,成了一条铺满思念的归途。(下转8版)  (上接1版,英雄,祖国接您回家)

  道路两侧,3500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致敬英雄”的字样在楼宇电子屏和公交站牌上异常醒目。车轮吻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从未忘记”。长街上的每一面国旗,都是对英烈最温暖的告慰。

  盛世长街,人群浩荡。戴着红领巾的学生,举起稚嫩的小手敬礼,眼里满是崇敬;头发花白的老者悄悄拭去泪水,轻声念叨,像是在和久违的亲人打招呼;还有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或摇动红旗,或手捧菊花,只为迎接最可爱的人回家。

  “虽然没当过兵,但这一刻很想敬礼。”人群中,一位年轻人认真地说。自发而来的市民肃穆等待,“欢迎英雄们回家,感谢有你们!”“这一刻真的感动到哭。”当车辆驶过,大家久久目送。

  “未见其面,却受其恩!永远铭记!”“欢迎英雄魂归故里,祝福祖国繁荣富强。”万千民众通过网络和电视,见证这一庄严的时刻,向英烈表达敬意。有人留言:英雄吃糖。如今的日子,比糖甜。如今的盛世,你也要好好看看!

  盛世繁华如您所愿

  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几位志愿军老战士起身敬礼,冲锋号再次吹响。志愿军老战士程茂友眼含热泪:“同志们,我来接你们回家了!我替你们看到祖国的强大了。”

  拥有中国抗战“第一群像符号”、诞生了中国第一支民众抗日义勇军、一架架志愿军战鹰从这里起飞……沈阳,这座铭刻英雄史诗的城市,从2014年起,连续十二年,共迎接1011位志愿军烈士遗骸荣归故里。每一次迎接,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每一位英烈归乡,都在提醒我们:山河记得,人民记得,那些为家国牺牲的忠魂,从未离开。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山河永固、英雄归来。你们曾在战壕里憧憬的幸福,早已化作春风细雨,洒在这片你们深爱的土地上。街道上车水马龙,车流里奔赴生活的寻常百姓,再没有烽火连天的惊扰;高楼鳞次栉比,窗格里透出的温暖灯光,安稳又明亮;公园里的孩子们,追着风奔跑,笑脸像阳光下的花……这每一缕人间烟火,每一份岁月静好,都是英雄们当年奋不顾身的意义。

  忠魂不朽,浩气长存。英雄们,看到我们如今的生活了吗?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早已如你们所愿。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