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九月沈阳,秋阳染金,长风送暖,却总有一种深情比这季节更厚重更浓烈——那是城市对英雄的翘首,是民族对忠魂的凝望。
又是一年英雄归来时。今天,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将踏上故土,回到这座等候了他们七十余载的英雄之城。
当战机的轰鸣声划破长空,当国旗覆椁的身影穿过街巷,当满城红旗下的市民眼含热泪肃立,这一幕跨越时空的“接风”,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深情告白,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最高礼赞,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的特殊节点,激荡起“城市共情、全国共振”的精神浪潮。我们迎回的不仅是忠骸,更是一个民族不容忘却的记忆,是一段穿越烽火硝烟依然滚烫的精神血脉。
十二——这个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数字,仿佛是历史的注脚,标志着一段旅程的终点,也昭示着新一轮铭记与传承的启程。它似乎无声诉说着:无论岁月如何流转,祖国从未忘记,人民始终惦念这些昔年出征的少年郎,今日归来的英雄魂,永远是祖国母亲心中最牵挂的娃。
75年前,鸭绿江畔的寒风里,一群“最可爱的人”背上行囊,扛起钢枪,奔赴战场。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他们用冻僵的手指扣动着扳机,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用“向死而生”的钢铁意志,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筑起了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下转10版) (上接1版,英魂归故土 浩气壮山河)在上甘岭的炮火中,“坑道里的苹果”传递着坚守的信念;在长津湖的冰雪里,“冰雕连”的姿态定格着不屈的脊梁……这些年轻又灿烂的生命,有的没能留下姓名,有的没能与亲人告别,却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誓言,永远刻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上。
如今,75年时光流转,曾经的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但英雄的故事从未被遗忘——从白山黑水到南海诸岛,从城市街巷到乡村田野,每当提及“志愿军”三个字,人们眼中总会泛起敬意的泪光,那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记忆,是穿越岁月依然滚烫的情感。他们用青春、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更赢得了民族的尊严与世界的敬畏。
十二载迎归,从第一缕晨光中的翘首以盼,到第十二次秋阳下的热泪相拥,每一次等待都饱含深情,每一次迎接都重若千钧。
战机护航,是祖国对儿女“万里赴戎机”的回应;国旗覆椁,是人民对英雄“舍生取义”的尊崇;长街目送,是沈阳最质朴的爱、最浓烈的情。
沈阳,早已把“英雄基因”融入了城市的血脉。作为抗美援朝将士的出征地、志愿军烈士遗骸的安葬地,是“英雄之城”,更是“精神之乡”。街头悬挂的五星红旗,是城市对英雄的“礼敬标语”;市民自发摆放的鲜花,是百姓对忠魂的“无声问候”;从机关干部到学生孩童,从白发老人到青年学子,人人都在诉说这座城市与英雄的“双向奔赴”。
在沈阳,“崇尚英雄”从来不是口号:它是工厂车间里,大国工匠们对“精益求精”的坚守;它是社区街巷里,时代楷模践行“无私奉献”的身影;它是校园课堂上,孩子们“铭记历史、振兴中华”的誓言。2008年,《沈阳日报》牵头发起了“期待重逢·寻找烈士亲人”活动,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名字,逐渐与千里之外的家乡相连;那些沉睡的忠魂,在亲人的呼唤中“认祖归宗”——这不仅是血脉的重逢,更是精神的接续。沈阳用行动证明,英雄的精神从未远去,它早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引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沈阳人在振兴之路上勇毅前行。
当夕阳为烈士陵园的纪念碑镀上金边,当微风拂过镌刻着名字的石碑,我们知道,英雄从未离开。他们是沈阳永不褪色的勋章,是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让我们以一座城市的深情,告慰长眠的英雄;让我们以一个民族的坚守,延续不朽的精神。相信在英雄精神的照耀下,无论是沈阳的全面振兴之路,还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都必将充满底气充满力量,向着更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因为我们始终记得:英雄魂归处,山河终无恙;精神传承时,奋斗永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