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沈阳日报

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找到亲人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04版:山河铭记 英雄回家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1月29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新华社发

  2019年4月4日,河南济源的周金霞、周波姐弟来沈祭奠在韩归国志愿军烈士周少武。周贤忠摄

  2019年9月29日,许玉忠烈士家属为亲人带来家乡的黄土和特产。

  新华社发

  12年迎回 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 28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从2014年至今,我国已连续12年迎回十二批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1011。这是截至今天的数字,已与沈阳不可分割。他们中,有28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从无名烈士,到有名英雄,他们都值得我们铭记:陈曾吉、方洪有、侯永信、冉绪碧、许玉忠、周少武、梁佰有、展志忠、吴雄奎、林水实、陈汉官、索维亮、李延学、白存任、李仁松、王希颜、邱能庆、韦恒兰、林成旺、史万忠、曹允昌、徐思元、陈淑彬、奚根祥、方金耀、章志明、廖天良、尹述勤。

  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身份确认批次

  2014年

  我国开始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

  2019年9月

  6位

  陈曾吉 方洪有 侯永信 冉绪碧 许玉忠 周少武

  以烈士遗物中的24枚刻名印章为核心线索,结合档案查找、社会力量发动、DNA检测确认

  2020年

  4位

  林水实 吴雄奎 梁佰有 展志忠

  随第七批在韩烈士遗骸迎回9枚烈士印章,结合战史资料与遗骸DNA信息比对确认

  2024年

  10位

  林成旺 史万忠 陈汉官 索维亮 李延学 白存任 李仁松 王希颜 邱能庆 韦恒兰

  依托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技术(高效提取降解DNA、拓展至三级亲缘匹配),结合战史资料与遗物分析确认

  2025年4月

  8位

  陈淑彬 奚根祥 曹允昌 徐思元 方金耀 章志明 廖天良 尹述勤

  以印章为线索,通过军战史分析、法医人类学分析、遗物分析等多元化信息研判,结合DNA比对确认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

  第一位来沈祭奠烈属 

  来自河南

  “您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后辈永生铭记”

  2019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在网络发起“寻找英雄”活动,因周少武烈士留有个人名章,其亲属成为最先被找到的烈属。

  烈士周少武在韩国土地上“等待”63年、又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待”5年后,终于有亲人来祭奠他。来自河南济源的周波,成为第一位来沈祭奠在韩归国志愿军烈士的亲属。

  2019年4月3日,周波手捧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对记者说:“我爷爷周观富一辈子都在牵挂着他的哥哥周少武,这次来沈阳,终于可以了却爷爷的遗愿了。”

  周波说,从小他便经常听爷爷讲大爷爷的故事。爷爷告诉他,两兄弟从小相依为命,后来一起逃荒到陕西,在那里,17岁的周少武参军入伍,此后便杳无音信,直到周观富收到“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才知道哥哥已经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周观富一直把这张证明书视若珍宝。

  这张保存了63年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虽然历经多次搬家,但长辈们一直珍藏着。证明书写道:“周少武同志于1949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在二三五团二营四连任战士,不幸于1951年6月在第五次战役光荣牺牲。除由我军奠祭英灵外,特怀哀悼之情,敬报贵家属并望引荣节哀……”落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和政治部,时间为1956年。

  几十年间,周观富从未放弃过寻找哥哥的遗骸,但直到2014年他离世时也未能如愿。周观富去世不久,长眠异国多年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分批次回国,第一批回国的烈士遗骸中就有周少武。

  2019年4月4日上午,周波手捧爷爷周观富的遗像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存放在韩归国烈士遗骸的地宫前,对大爷爷说:“我是您弟弟周观富的孙子,也是您的侄孙。我爷爷一直惦记着您。您17岁参军时,他才12岁,不得已独自一人外出逃荒,直到多年以后才回河南老家济源坡头镇,重新开始生活。2014年他去世了,一生都在挂念您。家里一直摆着您的牌位,每年清明,爷爷都不吃饭,他太想您了。”

  “您的侄子,也是我的父亲,1979年因公牺牲。当时我只有2岁,是爷爷把我养大的……我们家庭并不宽裕,但我们全家都因为您是烈士而感到光荣。从小,爷爷就喜欢给后辈人讲,大爷爷参军打仗了,还时不时拿出那张‘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给我们看。您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后辈永生铭记。”

  以个人印章为线索找到烈属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在盼着爷爷魂归故里”

  2019年9月29日,一场烈士认亲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6位在韩归国志愿军烈士身份得到确认。

  离家还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英雄忠魂。这6位烈士是:陈曾吉、方洪有、侯永信、冉绪碧、许玉忠和周少武。

  2014年至2019年,先后有6批共599位从韩国迎接回来的志愿军烈士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息。在599位烈士的上千件遗物中,有关部门以24枚刻有个人名字的印章为线索,通过查找档案、发动社会力量、进行DNA检测等方式,最终确认了6位烈士的身份。

  那一次活动中,陈曾吉的弟弟陈虎山带来了大哥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照片里的陈曾吉手握钢枪,英姿飒爽。如今,每逢清明节或者7月1日陈曾吉烈士的牺牲日,陈曾吉烈士的侄女陈美善都会从郑州出发,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献上一捧黄菊、倒上一杯来自家乡的米酒,陈美善总会在刻有陈曾吉名字的烈士英名墙前坐上半天。

  “这么多年,终于把大伯盼回了家,我要替我父亲我奶奶他们,好好看看他、陪陪他,让他不再孤单。”陈美善说。

  许玉忠的两个侄子、一个侄孙从河北老家赶来,在英名墙前摆上了一抔黄土、一把小枣、一捧花生和6个苹果。“三伯就是吃着老家的枣子、花生参了军。”64岁的许同海说,“现在三伯回来了,让他再尝尝家乡的味道、摸摸家乡的泥土吧!”

  认亲仪式结束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王春婕发现有几个人蹲在广场前方的那片小树林里忙着什么。她上前询问,对方自我介绍,说他是烈士冉绪碧的侄子冉方章。原来,他们特意从家里带了一株蒲公英,种在了这里。

  王春婕交谈中得知,冉方章家里还留有烈士冉绪碧的遗物。2019年10月24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来到冉绪碧家乡,征集到烈士在参军前使用过的三件学习用品。冉方章说,书箱是他幺爸上学时使用过的,在那个年代没有书包,这个书箱便是幺爸上学时用来装书的,书箱两侧有个卡子,穿过一根绳子斜挎在身上。现在卡子还在,绳子已经没有了。还有学习时使用的算盘和能照亮的桐油灯。这三件遗物是爷爷交给他保管的,这也是他对幺爸的唯一的念想。冉方章希望通过这些遗物,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冉绪碧烈士的故事。

  2020年,随第七批在韩烈士遗骸迎回国的有9枚烈士印章,退役军人事务部第一时间采集了所有迎回烈士遗骸的DNA信息,并结合战史资料和印章等遗物寻找线索。最终,林水实、吴雄奎、梁佰有、展志忠四位烈士确认身份并找到亲属。

  2021年9月3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举行安葬仪式时,来自河南新蔡的展志忠烈士孙子展保成作为亲属代表来到英名墙前。“这么多年来,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在盼着爷爷魂归故里。”53岁的展保成手捧用白布包裹的家乡泥土,慢慢打开,给爷爷磕头。那一刻,思念化作泪水,模糊了双眼,“爷爷回来了,奶奶的心愿也了却了。”

  第一时间采集烈士遗骸DNA信息

  “您回国了,我们就能经常来祭奠您”

  2024年1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最新在韩归国志愿军烈士寻亲成果,10位烈士身份已经确认。这是自2022年7月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成立以来,退役军人事务部首次对外发布在韩归国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成果。

  从烈士遗骸中提取DNA,是为烈士寻亲至关重要的一环。烈士遗骨在战场上被匆匆掩埋,历经几十年雨水冲刷、微生物侵蚀,DNA的降解、断裂非常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近年来投入大量科研力量,成功实现了两大技术突破:自主研发了两类DNA试剂盒,一个可以高效捕捉降解过的遗骸DNA,另一个可以匹配复杂亲缘关系,匹配亲缘关系等级从一级(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二级(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拓展到三级(表兄妹或堂兄妹),由此大大提高了DNA的提取成功率和匹配率。

  完成对烈士遗骸DNA提取后,工作人员会根据遗骸的发掘地点、具有明显身份指征的遗物(如印章、刻有名字的水壶等)进行军史、政史的研究,梳理出烈士的作战信息,整理出名单,下发到退役军人事务部的全国系统里;各地方根据名单进行亲属摸排,筛选亲属参与DNA采集比对;之后会组建专家评审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最终确认烈士身份。

  确认身份的10位烈士中,林成旺、史万忠是2021年第八批迎回安葬的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陈汉官、索维亮、李延学、白存任、李仁松、王希颜、邱能庆、韦恒兰均为2020年第七批迎回安葬的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2024年4月3日,记者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前偶遇史万忠烈士的儿子史荣升及家人。史荣升一家人在英名墙前端详,认认真真用手划过每一个字。当划到“史万忠”三个字时,史荣升手指颤抖,他拿出一块准备好的红布,反复擦拭着英名墙上父亲的名字,许久未出声。

  默哀,鞠躬,敬酒。“现在家里生活挺好,您在这里安息吧。您回国了,我们就能经常来祭奠您。”史荣升向父亲倾诉着近况。

  英名墙外,史俊标用擦拭过爷爷名字的红布捧了一把土,准备带回到奶奶坟前。“让老人魂归故里,看看如今儿孙满堂的情形,对我们也是一种团圆。”史俊标说,奶奶是2016年去世的,临终前还交代父亲“把你爸带回来”。

  索维亮烈士的侄子索长领从宿迁市泗洪县赶来,跪在刻有索维亮名字的烈士英名墙前,诉说着多年来全家人对索维亮的思念。

  在索长领的记忆里,那时候家里有个木箱子,箱子底部有个箩筐,平时用来放针线。“二叔的照片、遗物和烈士证也都放在箩筐里,奶奶每次做针线活就拿出来看一看,给晚辈讲二叔的故事,讲着讲着就哭了起来。”索长领记得,每次看完以后,奶奶都会把这些东西再放回箱子里锁上,不许别人碰。

  “二叔牺牲后,爷爷奶奶一直有个心愿,想知道自己的儿子究竟安葬在何处。”索长领回忆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那几年,只要是农闲时节,爷爷奶奶就带着干粮,徒步在周边地区寻访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当年和二叔一起赴朝作战的战友,也多次到民政局和人武部打听。到20世纪80年代初,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临终前反复交代父亲、三叔和姑姑,一定不要放弃寻找索维亮,全家人也多次外出寻亲,但一直未果,这成了一大家人心中的痛。”

  多元化信息研判找到更多烈属

  “牺牲也是为了国家,值得”

  2025年4月4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8位烈士确认身份。除陈淑彬、奚根祥2位烈士有明确印章线索外,曹允昌、徐思元、方金耀、章志明、廖天良、尹述勤6位烈士都是基于军战史分析、法医人类学分析、遗物分析等研究成果,进行多元化信息研判,最终确认身份。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寻找烈士亲人又多了一条渠道。根据烈士牺牲地、遗骸发掘位置等史料线索摸排并鉴定分析,也许会推动规模性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工作开展。

  2025年4月5日,方汉炳一家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和方金耀烈士“团圆”。1952年8月,21岁的方金耀应征入伍时,独子方汉炳仅3个月大。“父亲是家中的独子,得知要参加抗美援朝,他立马报名参军。奶奶劝他顾念儿子刚出生莫冲动,父亲却说,有了后人是尽孝,就算牺牲也是为了国家,值得!”方汉炳回忆说。烈士英名录上,记录了他英雄的一生:方金耀,志愿军第23军73师218团1营2连4班机枪手,1953年6月,在281.2高地战斗中牺牲。

  281.2高地,雄踞在铁原西北,背靠驿谷川,像一把铁钳控制着铁原至远云洞的交通要道。因为有明确的牺牲地点,为找到方金耀家人指明了方向。2025年3月13日,经DNA比对,确认方汉炳与方金耀的亲属关系。

  方汉炳将一包麻城的泥土和父亲最爱的火烧粑,放到刻有父亲名字的英名墙前。抚摸着英名墙上父亲的名字,他又一次忍不住落下热泪,跪下磕头,向父亲寄托哀思。这一刻,他足足等了72年。

  2025年9月12日,曹允昌、徐思元等烈士亲属受邀来到沈阳,参加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这也是他们首次来沈祭奠亲人。

  山河无恙,铭记荣光。英雄归国,带回的不只是他们的遗骨,还有他们不灭的精神。沈阳这座英雄城市,将永远为那些无名英烈以及那些至今仍长眠在异国他乡的烈骨忠魂守望。

  让烈士从无名到有名、从回国到回家,帮烈属圆“寻亲梦”,让更多英魂归故里,我们仍需接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