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萍 赵惊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这需要传统行业主动转型或者升级。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将促进产业升级或者发展的技术要素融入到各行各业去,这就需要大量符合产业升级需求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想达到产业升级的需求,就要努力将课程体系对接产业需求,专业设置调整到产业链上,采取措施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逐步培养出具有相关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互联网+”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推动
“互联网+”即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相加,指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将互联网同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重点在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逐步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促使高校探索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依托智能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使教与学产生质的变化;还有企业开发的虚拟仿真项目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场景中学会应用一些复杂的技术。
“人工智能+”概念的兴起
“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是张亚勤于201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智能+”大风暴即将深刻影响世界》一文提出的,“人工智能+”指的就是“以人为核心,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组合建成的一个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紧密融合在一起的生态和系统”,从而达到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全面改造的目标。
2025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该概念从技术探索阶段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是“人工智能+”的底层基础。DeepSeek等国产模型的出现将训练成本大幅度降低。与此对应的,是我国在算力上的大规模投入,加上中国互联网技术、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数据积累,已经使得国内具备了更深厚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基础,同时进一步促进了相关技术成本的降低。在政策和技术的双轮驱动下,“人工智能+”已经深深融入各行各业之中。如今,人类社会已经从“数字化”走向了“智能化”,作为新生产的主体——人工智能正在构建人类发展新的增长点。
“人工智能+”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人工智能+”战略的深入推进,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系统性变革要求。这种变革不仅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更需要在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产教融合等方面实现深层次突破。
?科学定位培养目标,避免同质化竞争
“人工智能+”代表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要求,需要技术人才能够具有解决行业发展问题的能力,还要熟悉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学校并未形成明晰的人才培养定位,整个办学方向背离了“技术技能型”培养。所以,相关高校应该根据各地区的产业特点及自身的特色来明确自己的核心培养方向。同时,也可以把教学内容对接到行业的标准上来,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真实产业场景放入其中来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
?紧跟产业需求,动态更新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教育周期的滞后性,使课程体系适配产业需求难度显著增加。高校需从三方面突破:首先,教材与内容更新:覆盖深度学习框架、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引入行业典型案例与企业共建课程内容;其次,跨学科融合:围绕产业真实场景设计课程模块,如“人工智能+医疗”方向需整合计算机视觉、医学影像诊断等跨学科知识;第三,实践能力强化:在课程设计中根据企业需求构建真案例,把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到行业的痛点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强化“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存在师资队伍的结构缺陷,主要是因为师资来源单一,大多不具备人工智能产业实践经验,缺少企业级的人工智能项目经验。培养“人工智能+”相关人才需要教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功底和行业实践经验,应用型高校在进行“人工智能+”领域师资队伍建设时可以采取校企结合队伍建设的方式,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一些课程设计。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共建“双师型”的培养基地,请学校教师到企业中去做人工智能项目的研发工作等。
?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实践教学资源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需依托于真实产业场景,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应用型高校都存在着“学用脱节”的问题,实践平台建设滞后,算力、数据资源等相对匮乏,因而需要加大投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资源建设,引入工业级人工智能系统,搭建校企同质的实训环境,并且通过企业共同引入行业优质的数据保证教学案例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开展数据共享;再通过与企业的实习实训、企业项目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成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全流程践行者,以场景化的手段提高学生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当前评价体系难以契合“人工智能+”培养目标,期末考试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难以体现学生是否能够将技术落实。因此,需要高校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入企业进入评价环节,由企业导师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打分。同时,持续建立动态化的反馈机制,以产业反馈为基础不断地调整评价指标,最终形成“培养-评价-改进”的闭环。
【结论】
“人工智能+”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最根本矛盾就是如何解决“技术革命速度”和“教育体系惯性”之间的矛盾。破解这一困局就要从改变学科定位、课程更新、师资建设、产教融合以及评价改革等方面入手,达到重塑“以技术落地为导向”的育人逻辑的目标。这样才能将人才由“知识掌握”向“能力适配”转化,既要能够把技术落到地上,又要可以实现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对接,成为连接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桥梁。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本文系2024年沈阳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基于ADDIE模型的微机原理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