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岩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的决策部署,助力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激活文体旅消费市场活力,在系统研究梳理沈阳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现状、痛点的基础上,聚焦沈阳市推动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文体旅融合)的发展现状与潜力,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为沈阳打造“东北文体旅融合消费第一城”提供决策参考。
战略价值:
沈阳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时代必然性
国家战略赋能: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关键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文体旅融合”列为培育新型消费、扩大内需的核心路径。沈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承担着“以文体旅融合激活东北消费市场”的国家使命。
城市转型需求:破解“老工业基地”增长瓶颈的必由之路。沈阳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但近年来面临传统产业增速放缓、消费外流等问题。文体旅产业作为“低能耗、高附加值、强带动”的绿色产业,其融合发展可串联“文化传承—体育消费—旅游经济”全链条,推动沈阳从“工业独大”向“多业并举”转型。
消费升级驱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随着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我国消费结构加速向“体验型、品质型、社交型”升级。游客需求从“看风景”转向“品文化、享运动、忆乡愁”,年轻群体(18-35岁占比超60%)更偏好“沉浸式、互动式、打卡式”消费。沈阳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质的体育资源、丰富的旅游场景,文体旅融合恰能精准匹配这一需求。
发展现状:
沈阳文体旅融合的实践与成效
培育新场景,促进了文体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体育+商业”复合消费模式。“文化+旅游”提质。沈阳故宫推出数字文物展、历史文化研学营,年接待研学团队超千个。老北市升级为“非遗+国潮”主题街区,2024年经营收入3198.3万元。“体育+旅游”破圈。2024赛季CBA联赛带动周边消费超2亿元;棋盘山冰雪大世界冬季游客量同比增长30%;沈阳马拉松、国际赛艇公开赛期间,浑河沿岸餐饮、住宿入住率达93%。“工业+旅游”创新。1905文化创意园转型为工业风文创综合体;铁西工人村成为网红打卡地。
培育新场景,催生了文体旅体验的创新模式。我市拥有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等众多文化IP;CBA辽篮、冰雪运动、城市足球俱乐部等体育IP。通过元宇宙、VR/AR等技术,推进文体旅资源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沉浸式游览体验。
培育新场景,激发了文体旅消费的潜在动能。新场景培育催生了新型消费场景,通过互动体验、个性化推荐等方式刺激消费需求,激发了消费潜力。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亿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消费2000亿元,各项赛事拉动体育产业消费19.28亿元,创历史新高。
路径建议:
构建“全要素、全场景、全链条”融合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上构建大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市级统筹机制。成立文体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规划、土地、资金、审批等事项;制定《沈阳市文体旅融合新场景专项规划(2024-2030)》,重点规划布局浑河核心区、蒲河生态带、棋盘山生态带及工业文化区、历史文化区、现代时尚区文体旅融合新场景建设。创新政策供给。设立文体旅融合发展基金,重点支持融合项目、市场主体培育;允许工业遗址、老旧厂房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前提下,按文体旅用地进行改造;对融合项目给予政策支持。
打造核心载体,在做大做强上塑造现象级融合IP。实施文化IP活化工程。以历史文化为核心,联合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博物馆开发元宇宙数字平台,推出“线上虚拟故宫+线下实景剧本杀”。以历史文化为特色,在中山广场周边打造风情街。以工业文化为底色,将中国工业博物馆扩建为工业文化旅游综合体。促进体育IP全产业链开发。以辽篮为核心,在奥体中心周边建设辽篮文化园,联动辽宁男篮俱乐部推出主场应援包、球员见面会等消费产品。依托棋盘山冰雪资源,打造棋盘山冰雪大世界品牌,同步开发“冰雪+温泉”“冰雪+民俗”体验项目。创新工业遗产体验场景。选取1905文化创意园、红梅文创园等标杆项目,引入策展型零售模式——前店后展;主理人经济,吸引设计师、手作匠人入驻;跨界联名,工业风品牌与潮牌合作推出限定款,打造“工业遗存+创意经济”的全国样板。
活化文化遗产,在用好用活上构建“文化+消费”新场景。持续打造博物馆之城,激活文化消费新引擎。实施博物馆倍增计划,鼓励企业、社区建设小而美的主题博物馆,形成“国有馆+民营馆+社区馆”多元体系。推广博物馆夜场,开发博物馆IP衍生品。推动“文物+演艺”,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以沈阳故宫为背景,创作十二时辰主题演出;在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打造沉浸式戏剧;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开发抗战密码亲子剧本杀。深化“文博+研学”,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设计沈阳文化研学地图,推出一日文化研学、周末亲子游等线路。联合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将文博场馆纳入第二课堂,带动家庭客群消费。强化“文博+商业”,延伸消费产业链。在文博场馆周边布局文化休闲街区,形成“参观+体验+消费”闭环。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合作模式,升级改造文化沙龙、非遗工作室等,举办作家讲座、非遗传承等活动。
升级消费场景,在延链补链上打造24小时活力空间。做精夜间经济。在浑河两岸建设夜经济集聚区,推出浑河夜航、“中街夜市2.0”;在铁西工人村、大东造币厂等工业遗址区开发夜探工厂、夜宿博物馆等特色项目。丰富休闲场景。在浑河、蒲河沿岸建设15分钟文体休闲圈,增设智能健身步道、无人值守篮球场等设施;在社区层面推广文体旅微更新,让融合消费融入日常生活。完善配套服务。在重点景区、商圈建设文体旅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票务、住宿、交通预订;开通文体旅专线公交夜间线路;推广沈阳文体旅一卡通。
培育市场主体,在培育主体上激发市场化创新活力。引进头部企业。通过以商招商吸引华侨城、宋城演艺、华强方特等企业参与融合项目开发;与百度、腾讯、阿里等科技企业合作,建设沈阳文体旅数字平台。培育本土品牌。支持老北市、西塔等本土街区打造自有IP;鼓励中小微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有针对性出台本土奖励政策。强化人才支撑。与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文体旅融合专业;引进国内外高端策划、运营人才;建立文体旅工匠评选机制。
创新品牌营销,在讲好沈阳故事上构建全国性传播矩阵。塑造城市品牌。提炼“活力沈阳·传奇沈阳”核心口号,围绕多民族文化发祥地、辽篮主场、冰雪之都三大标签,制作高质量宣传片,在央视、抖音等平台投放。精准数字营销。运营沈阳文旅抖音、小红书账号,发起打卡沈阳话题挑战赛等;与美团、飞猪等平台合作上线沈阳文体旅专题页。深化区域联动。联合大连、长春、哈尔滨等成立东北文体旅联盟,推出跨区域线路;与京津冀、长三角城市开展交换冬天、交换夏天营销活动,吸引外地游客来沈消费。
(作者系沈阳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