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航空科技馆内,墙上挂着一张张院士照片,展品是一架架各种型号的飞机模型。“少年时想让中国飞机飞得更高,今天想让中国制造业飞得更远!”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所)专业领域副总师刘东回望25年“征程”,语气中充满自豪和坚定。
工匠金句
超越自我,敢为人先。
——刘东
把“仿制”标签
换成“沈阳研制”
刘东的航空梦,始于小学时代。学校仓库里弹射模型教具,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他翻箱倒柜找来胶合板,凭记忆花了几天时间做成的“飞机”,虽然只能“蹦跶”一两米,但是却奠定了他一生的职业方向。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不顾班主任劝说,毅然写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份坚定,让他在2000年大学毕业后,走进了沈阳所,圆了儿时梦。
2006年,沈阳所提出“数字仿真”战略,刘东接下了负责国内保障仿真系统研发的任务。“一定要参与设计咱中国人自己的飞机,撕掉‘仿制’的标签,让天空的主角写上‘中国研制’,尤其是‘沈阳研制’。”刘东告诉记者。
白天,刘东与同事开会研讨仿真业务需求,晚上他就在办公室自学英文的技术规范,和技术合作单位一条条地抠。历经三年,他终于开发出了国内最先进的军机保障仿真系统。
2015年,沈阳所提出“转型跨越”战略,在转型跨越的过程中,刘东带领团队有幸参与了新型战机研发的全过程,在保障系统设计、仿真系统开发、飞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研发、智能化保障技术研究等“无人区”凿出大路。
从“三盯”中寻找创新突破口
没有创新就会被时代淘汰。谈到创新之道,刘东总结为“三盯”:盯现场、盯跨界、盯对话。“每次跟飞,我都观察机务如何干活,细心交流装备使用心得,把他们的牢骚一字不落地记下来。久而久之,这些‘小痛点’汇成了一个新的更加完善的使用场景,从场景出发就可以派生出很多创新点。”
在研究军机智能化保障系统时,刘东走访了沈阳新松等企业,跨界取经,最终将未来智能化保障发展目标确认为应用人形机器人。同时,刘东以作战适用性实验室为工作平台,发扬技术民主,围绕智能化保障展开技术研讨,集思广益,碰撞出新的灵感。
工匠精神在航空梦中传承不衰
“飞机越造越快,节奏越来越紧,持续学习是对科研工作者的必然要求。”刘东深知在数字化仿真、先进测试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就会被淘汰。
刘东和团队研发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软件填补了沈阳所飞机机载增强故障诊断系统的空白。刘东团队首创“试飞—算法双螺旋”开发模式:白天试飞,夜里迭代模型,第二天一早新版软件上机。刘东介绍称,这套“首飞即交付”的流程已成为工作标准,复制到后续多个飞机型号。
刘东还主动请缨组建作战适用性实验室和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专业室。10年下来,专业室队伍持续扩展、人员能力显著提高,技术从“落后五年”变成“并驾齐驱”,他也两次被评为沈阳所劳动模范、集团公司维修保障领域首席专家。
谈到工匠精神,刘东的理解是“为他人着想”。“我们开发的每一行代码、每一次试验,都连着飞机和飞行员的安全。所谓‘成功’不是奖杯,而是让前线的人少流一滴汗、多一分胜算。”从儿时一根皮筋飞不起来的胶合板小飞机,到今天把沈阳制造的地面保障设备送上航母甲板。从业20多年来,刘东用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匠心诠释了什么是航空报国的工匠精神。
“我们有责任把沈阳本地的工业优势,转化为装备性能优势,让这座老工业基地的炉火重新旺起来,为祖国贡献沈阳力量。只要祖国的天空还需要新的航迹,我的激情就不会落地。”刘东的话掷地有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刘东/文 王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