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区有事儿通过‘板凳夜谈会’商量着解决,居民们坐在一起出主意、解难题,感觉自己真正成为了社区的主人。”谈起社区治理的变化,沈河区马官桥街道福陵社区居民王阿姨感慨道。近年来,马官桥街道党工委以党建为引领,扎实推进“幸福新社区”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党建+多元共治”模式,推动基层治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共治”转变,形成了党建引领有力、多方积极参与、服务精准高效的新格局。
强基固本
筑牢党建引领“主阵地”
“理论宣讲不能照本宣科,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他们关心的事,这样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马官桥街道党校宣讲员说。
街道党工委依托街道党校、“田爱祥党史、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室”,整合省委党校教师、人大代表、社区老党员等力量,开展“进小区、进网格、进企业”宣讲80余场,覆盖1200余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街道党工委还举办了“用心耕耘社区”主题演讲比赛,开展“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等技能培训,累计培训500余人次;常态化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党风廉政教育融入日常,紧盯群众身边“微腐败”,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纪律保障。
协同联动
构建多元共治“朋友圈”
“单靠街道和社区的力量,很难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只有汇聚企业、公益组织等力量,才能破解更多难题。”马官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驷骏在谈到基层治理多元共治时表示。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打破治理壁垒,推动多方力量融入基层治理。联合部队开展军民共建,通过志愿便民服务、节日活动深化军民情谊;与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青工委、市生态环境局沈河分局支部联学联建,共同解决绿化养护等问题15项;联合沈阳地铁集团推出“地铁暖阳、畅达民声”服务,为老弱病残乘客提供“站点到社区”全程出行帮扶;联合知行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困境儿童伙伴计划”,为50余名儿童构建全方位帮扶体系。街道还创新“板凳夜谈会”等议事机制,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推动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精准服务
当好群众贴心“勤务员”
马官桥街道党工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党建+”模式破解民生难题,提升治理实效。组织召开“雷锋故事会”,带动居民参与敬老爱老、家电维修等服务;组织美发学校志愿者连续3年为辖区老人义务理发,累计服务700余人次;推动修复满堂河古井路危桥路段,切实解决居民出行安全问题;面向银龄群体开展健康讲座、体检筛查等义诊服务,弥补基层医疗资源不足问题;联合多方力量出资修建群众体育运动场,新增10套健身器材,满足居民健身需求;举办法治讲座,普及条例法规,提升居民法治意识;建立“邻里调解室”,由社区工作者、党员中心户与法律工作者协同调解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5%;组织党员带头挖掘整理本地民俗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俗活动,使民俗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黏合剂”。
基层治理
大家谈
马官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驷骏表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需求的日益精细化,要解决服务“跟不上”、需求“有缺口”的矛盾,关键在于构建“多方联动、资源整合”的治理格局,形成治理合力,才能更高效地破解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梁馨月